常德丝弦,也称老丝弦、丝弦戏,是湖南丝弦的主要分支,是一种以唱为主、说唱穿插交替的民间表演艺术样式。它是中国十大地方曲艺之一,也是湖南曲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
常德丝弦音乐是一种集“说”(白)、“唱”(腔)、“表”(作)为一体的说唱艺术,以“唱”为主,“说”、“表”为辅。因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为伴奏乐器,故称“常德丝弦”。代表曲目有《宝玉哭灵》《鲁智深醉打山门》《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
伴奏乐器
常德丝弦用的主要伴奏是胡琴,这种胡琴的琴筒大于一般的京胡,小于二胡,澧县地区则用四胡作为主奏乐器。有时以节目的需要,也有用京胡或高胡的。常德丝弦用的传统板鼓是一种特殊的小板鼓,其形似倒扣的饭钵,用大竹兜做成。后来,丝弦加进汉剧和花鼓戏的锣鼓打击乐,用在过场音乐中,以渲染气氛。
演唱内容
常德丝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段子。它的唱词典雅、曲调优美、曲目丰富、结构完整、腔系多样,旋律朗朗上口,是群众性创编、演唱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曲艺音乐形式。
演唱形式
常德丝弦的演唱形式有单人演唱、双人演唱、坐唱、走唱、群舞群唱、表演唱以及丝弦戏等多种形式。坐唱是常德丝弦最传统的表演方式,大多演唱有简单故事、有人物情节的丝弦段子,表演者通常自弹自唱。走唱,即表演者手持简板或其他乐器边打节拍边演唱,在舞台上边走边唱。
常德丝弦音乐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其音乐功能也有独到之处,它有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既能表现历史故事,又能说唱民俗民风,而且在唱腔与演唱中都以传情达意为主,特别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腔从字出,音随韵转”的润腔方法,在强调口语化、说唱化的同时,注重旋律的优美、俏丽和抒情性。
音乐结构
常德丝弦的音乐与语言、旋律与调式调性等音乐诸因素都已自成体系,它的题材与体裁具有典型的说唱音乐的共性特色。它的音乐结构完整、演唱方法独特、表演形式灵活自由、伴奏手法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韵致与感人的魅力。这些因素,构成了常德丝弦的强烈的个性特色。
常德丝弦曲调的音乐结构可分为曲牌体、板腔体和混合体三种。曲牌体,又惯称牌子丝弦,是一种把众多具有完整、独立内容的曲牌连接起来而反映一个共同主题的套曲体音乐,是常德丝弦演唱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板腔体,又惯称扳子丝弦,是一种不受曲调限制而具备戏曲音乐特点的板腔体音乐,是常德丝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系统完整的唱腔并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曲目(即丝弦戏)必不可少的基本音乐,它包括"老路"和"川路"两种声腔。混合体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的音乐结构形式,是指在一个曲目中既有曲牌体音乐,又有板腔体音乐,或曲牌与一种板式混用,或"老"、"川"等各路的多种板式和一个或多个曲牌混用。
常德丝弦传统的演唱方法十分讲究自弹自唱,一人多角,要求演员有甜脆、圆润的嗓音,加之与剧情中人物性格相适应的润腔手法,通过声腔变化说唱故事,刻画各种人物。根据说唱、叙述故事的需要,演员要能随时进入角色,即“进进出出”,时而是说唱者,时而又要扮演剧中的人物。
常德丝弦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长段丝弦,演唱者一般为6人。演出时很讲究坐的位置,艺人有“扬琴对鼓板,高胡对二胡,三弦对琵琶”之说。表演者要能自拉(奏)自唱,一人多角,用声腔塑造生、旦、净、丑各类人物,说唱故事。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于演唱者时,则每个人除担任一个主要角色外,再分别兼任。俗称“一人一台戏”的丝弦名老艺人李玉成就是最著名的一人。她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并且是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常德丝弦演唱的地点一般是屋场、厅室及茶馆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曲艺艺术《锦歌》
下一篇:中国曲艺艺术《榆林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