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陕西省榆林市传统曲艺《榆林小曲》
阿标
2024-03-25 22:34:34
0

榆林小曲,又称榆林清唱曲、府谷小曲,是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艺术形式。榆林小曲的唱词,融雅、俗于一体,在语言风格和语言结构上既有一般文人的遣词用字,又有当地方言土语,演唱形式简单、轻便、灵活。发源于陕北府谷县,流布于陕北神木、府谷和晋北以及内蒙部分地区。代表剧目有《日落黄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8。

历史沿革

1

背景起源

榆林,地处古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交融地带。赵汉时期,这里已是陕北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历代羌、胡、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徙频繁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1473年)建立卫城,大量移民实边,榆林便成为我国九边重镇之一,常年屯驻重兵。

到榆林做官的外省籍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从浙江一带来榆林做官的,先后占了外籍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此地民间至今流行一种说法,叫“南官北座”)。各地人才的汇聚,促成了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榆林小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艺术新品种。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丰富完善为今天的曲艺品种。

发展情况

据清乾隆皇帝《衔批通鉴辑览》中关于明武宗巡边至榆林的专篇记载称:正德十三年(1518年年)秋七月,明武宗由山西渡过黄河,先抵陕西府谷,于十月间到达榆林,住在在城内太乙神宫(即“凯歌楼”)。每日有歌、舞、唱。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二月初,方才由原路返回京师。行前纳了延德总兵戴钦之女为妃,并大征了女乐。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江南来的谭吉聪,任榆林堡同知。此人对榆林的“边韦地之形与风俗非常熟悉”,对“人物艺文也重长子之选录”对“兵食水利马政军器人物艺文宜有志此”。对江南小曲十分喜好,来榆时带了家眷及使女。歌伎和所用乐器等,闲暇时,常令其为他们演唱求乐,甚至在他主持修镇志时,也要请艺人来奏乐弹唱。榆林总兵徐占魁在《重修延安绥德镇志序》中说:“爰时聚于署之东偏日,饮绿之堂,丝竹杂奏。觞酒间行”。据《榆林府志·文艺志》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后,榆林城内“文艺其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常有“羌笛吹新调,秦筝弄急弦”。其盛况可见一斑。

清末民初(1909~1914年),榆林小曲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民间音乐被吸收、被运用在民间,尤其是小手工业者之间,学唱小曲也一时成风。艺人数量不断增加,小曲出现了兴盛时期,并创作了《陈太爷上任》等作品。这一时期光绪年间文人王吉士不仅采集了大量小曲,对其作了加工和润饰,新发展有《十杯酒》、《进兰房》、《小叮嘴》、《供月光》等曲目二十余首,器乐曲牌有《四合回》、《将军令》、《狮子令》等近十首。榆林小曲在它最初发展的阶段,虽然来源于明清时期江南的小曲、时调,但当它一旦植根于榆林这块陕北的土壤上之后,必然和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交融结合、吸收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从南方来的官员和商人不断带来南方的丝竹管弦和乐妓,并同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便既有了北方的粗犷和豪放,又有了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甜蜜。

传承保护

2
流传现状
历史上的榆林小曲主要是由爱好者以自娱自乐方式演唱,后来出现了作为乞讨手段的走街串巷演唱、堂会演唱及高台性的经营演出。在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中,榆林小曲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榆林城内市民已不再是往日榆林小曲生长繁行的肥沃土壤,小曲艺人们也彷徨歧途。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传承乏人的困难,面临失传危险,需要设法加以保护。
保护措施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榆林市有关文化部门开始对榆林小曲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和保护措施,例如定时地发放传承人补助;利用重大节庆活动,给榆林小曲的表演艺人们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让他们获得一些收入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榆林市群众艺术馆获得榆林小曲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Ⅴ-28。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榆林小曲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榆林市博物馆、榆林市图书馆、榆林市文化馆)。
代表人物
林玉碧,男,汉族,1945年11月(一说1946年7月)生,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四方台村人。林玉碧成长于“榆林小曲”世家。其父林懋森,是榆林著名的老中医,享有盛名的老一辈小曲艺人。林玉碧从小耳濡目染,8岁便跟随父亲学唱、学奏“榆林小曲”,掌握了小调、中调和难度颇大的大调演唱技巧,及小曲主要伴奏乐器的演奏手法。15岁拜叶子峰老先生为师,学习扬琴演奏,深得其真传;16岁师从张建汉老先生学习三弦演奏。同年开始同其兄长林玉书学习京胡演奏。之后陆续学习了琵琶、古筝等乐器的演奏。从艺50余年,从未间断过对榆林小曲的搜集和钻研,传承了诸多濒临失传的曲目。2008年2月,林玉碧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青,男,汉族,1954年1月生,陕西省榆林市人。王青的祖父王级三(1886—1956)是著名的榆林小曲扬琴艺人,父亲王子英(1910一1973)是知名的榆林小曲古筝演奏者。王青从小受到家庭熏陶,14岁时跟随其父王子英学弹三弦、琵琶,是榆林小曲乐队中主要的琵琶手。2006年,王青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会,自任会长,有会员30多人。榆林小曲研究会每周末都会在榆林市南门广场为市民义务演出,研究会的各类演出、传习活动不断。王青与研究会一起还整理、出版了《榆林小曲专辑》。但输林小曲后继乏人。2008年2月,王青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陕西省榆林市传统...
榆林小曲,又称榆林清唱曲、府谷小曲,是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艺术形式...
2024-03-25 22:34:34
非遗 | 陕西省延安市传统...
陕北说书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
2024-03-25 16:57:04
中国曲艺艺术《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又称榆林清唱曲、府谷小曲,是一种带乐器伴奏的坐唱艺术形式...
2024-03-15 12:22:0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