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莆仙戏》
阿标
2024-03-15 15:37:26
0

1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现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艺术形态

2

唱腔

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乐器

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像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300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两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表演

在莆仙戏的表演体系中,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程序动作,如牵步蛇、雀鸟跳、扫地裙、摸田螺、七下溜等,还有一些动作遗留着傀儡戏表演的痕迹。

行当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两生、两旦、靓妆、末、丑7个角色,俗称“七子班”。清末增添了老旦一角,故称为“八仙子弟”。后来逐渐又增添了不少角色,但“靓妆”即“净”一角至今保留了宋代杂剧的称谓。

在莆仙戏的行当分类中,旦角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上说,旦角指莆仙戏中的一切女性角色,包括正旦、贴旦、老旦等;狭义上说,旦角指正旦,即青衣和闺门旦,通常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例如称为“七班”的“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中的“旦”就是指正旦,与贴旦分属两类。正旦通常扮演的是端庄典雅的正派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美与德的典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审视的眼光与价值观。

服饰

莆仙戏的服装称为“戏衫”,行头简单,只有四篓担:正篓、副篓、头顶篓、四篓。其中正篓之一,上盖凸起似穹,并绘有太极图。内放戏神田公元帅神龛和五色蟒袍、补袍。莆仙戏穿戴有严格规定,依约“穿破不穿错”的原则。主要服装有蟒袍、靠、补袍(官衣)瓦衫、女袄、军背心等。蟒、靠、官衣等用法,和京剧大同小异。

早期莆仙戏衣,较现在窄短,水袖长只有20厘米左右。近代吸收了闽剧、京剧的服饰特点有所靠近。盔头特点:形制略小,不求华丽,便于拆卸装合,有些异于其他剧种如状元冠”,类似“额子”,而脑后上方加束发冠。金色加簪花者为“文状元冠”,黑色不加者为“武状元冠”。“企玲”用于“三国戏”,金色的为“关羽帽”,黑色的为“张飞帽”,白色的为“赵云帽”。反派公子戴“鸭嘴巾”。壮士侠客用“扎巾”。孙悟空、番兵、李铁拐用“藤箍员外巾”倒戴,加上面具,挂白髯即扮土地爷。

代表剧目

3

莆仙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截止到2012年,莆仙戏现存的剧目有5000多出,包括《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高文举》、《千里送京娘》、《百花亭》、《朱文》、《刘文龙》、《郭华》、《王十朋》、《刘知远》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莆田传统戏剧...
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
2024-03-21 17:11:24
中国戏曲艺术《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
2024-03-15 15:37:26
传统艺术《扬州玉雕》
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达到新高峰,宋代扬州玉雕出...
2024-03-14 23:13:57
中国传统艺术《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传统民间艺术。...
2024-03-14 22:26:58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格萨(斯...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
2024-03-14 18:02:11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莆仙戏》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
2024-03-12 23:00:32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中国手工艺术《萍乡湘东傩面具》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入,已祖传三代,其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萍乡湘东...
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
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脚鼓...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
艺术 | 民族乐器《铃鼓》 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
中国手工艺术《阿昌族户撒刀锻制...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
重庆传统舞蹈艺术《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铜梁龙舞包...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维吾尔族桑皮...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以桑树枝内皮为原料,桑枝内皮有粘性,纤维...
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
中国手工艺术《蒙古族勒勒车制作...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勒勒车是蒙古族地区的牛车,又名辘轳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