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格萨(斯)尔》
阿标
2024-03-14 18:02:11
0

1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年重返天国。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7。2009年,格萨(斯)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史源流

3

关于格萨(斯)尔的具体形成时间,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大致曾有“吐蕃时期”、“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等几种说法。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也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格萨(斯)尔作为一部规模宏大卷帙浩繁的诗篇,显然也不可能出自一代人之手。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看法是降边嘉措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格萨(斯)尔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产生阶段:格萨(斯)尔大约产生于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开始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前。任何史诗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背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无法得到满足之后,必然求助于理想和想象。分散的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长期混战导致下层人民的颠沛流离,生活苦难,对强大统一国家的期盼,呼唤着一位旷世英雄的出现,人民渴望由这位英明的王带领完成统一,获取财富,当这些理想和渴望与藏族已有的古老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相结合之后,一部传唱千年的史诗的雏形就在“仲肯”的不断吟唱中逐渐成型。

演唱方式

2

在中国藏区,格萨(斯)尔史诗广为传诵。每逢大的节庆,人们总是要说唱格萨尔史诗;在更多的非正式场合,也要说唱格萨(斯)尔。说唱者中有艺人、当地喇嘛,而更为常见的就是当地有学问的人。那些背诵史诗的人们,吟诵说唱的依据是记载《格萨尔王传》的书籍。

格萨(斯)尔史诗在农区和牧区的民众中同样广为流传,定日有位1959年离开西藏的艺人,专攻格萨(斯)尔说唱,造诣颇深。据他说,那时从藏东前往冈底斯山的长途跋涉的香客,也说唱格萨(斯)尔。他们随身带了格萨(斯)尔唱本,只要歇脚,都要说唱格萨(斯)尔史诗。

受人喜爱的格萨(斯)尔史诗,在珠峰地区远超举行仪式时说唱的范围,成了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男女均可说唱,有时分别扮演各个角色的几个人同时说唱,有时则是母亲在给自己的孩子讲格萨(斯)尔的神话故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4

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

格萨(斯)尔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

千百年来,史诗艺人一直担任着讲述历史、传达知识、规范行为、维护社区、调节生活的角色,以史诗对民族成员进行温和教育。史诗演唱具有表达民族情感、促进社会互动、秉持传统信仰的作用,也具有强化民族认同、价值观念和影响民间审美取向的功能。

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

传承现状

格萨(斯)尔艺人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却具有超常的记忆力和叙事创造力,通常的史诗演唱达到几万行乃至几十万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藏、蒙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职业化的艺人群开始萎缩。近年来一批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出现。格萨(斯)尔受众群正在缩小,史诗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工作应立即展开。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研究发展中心、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获得“格萨(斯)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格萨(斯)尔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格萨(斯)尔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万荣县民间...
笑话(万荣笑话),山西省万荣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0 17:21:51
非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柯尔克孜族的“约隆歌”是在帕米尔地区生活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民...
2024-03-30 17:19:49
非遗 | 广西壮族民间文学...
壮族嘹歌发展到当下已有2000年的传承历史,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每一...
2024-03-30 17:16:49
非遗 | 广东省雷州市民间...
雷州歌,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市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
2024-03-30 17:13:33
非遗 | 湖南省龙山县民间...
土家族梯玛歌,湖南省龙山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30 17:10:49
非遗 | 安徽省桐城市民间...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2024-03-30 17:07:1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