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俗称潮音、潮调、白字戏,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 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是用潮语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 [22]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腔调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鹤鹑〕调,以及犯腔犯调。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人的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连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较强。
乐器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20世纪20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20、30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40年代开始,又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角色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指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指乌衫旦、闺门旦、衫裙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潮剧的传统剧目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南戏、传奇剧本的地方化,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白兔记》《高文举珍珠记》《破窑记》等,都有整本或锦出流传;二是取材当地民间故事传说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剪月蓉》等,因乡土气息浓郁而为人民群众欢迎;三是辛亥革命后创作的时装戏,如《林则徐烧英鸦片烟》《黎元洪反正》《请命从戎》《姐妹花》《人道》《爪哇案》《平江潮》等,曾产生过比较深刻的社会影响。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戏曲艺术《莆仙戏》
下一篇:中国戏曲艺术《弋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