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桃花坞木版年画通常以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色彩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色为基调进行组合,给人一种对比强烈鲜明、欢乐明快的视觉感受。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有神像画、门神画、门房画、屏条、斗方、灯画等。桃花坞木版年画通常以头大身宽的人物为主,色彩以红、黄、蓝、绿、紫、淡墨等色为基调进行组合,给人一种对比强烈鲜明、欢乐明快的视觉感受。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刻工精美,题材多样,是摄影技术发明以前苏州市民化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记录者。作为一种体现当时苏州市民时尚生活的艺术,它既具有强烈的当下性,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向后世传递了重要的城市形态与市民文化信息。
第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荣与衰落都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结构息息相关。苏州自明中叶以来就是江南刻书与印书中心,成熟的抽图版画积累了精湛的刻印技术,使版画脱离书籍走向独格版画拥有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但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和摄影技术的发明,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走向衰微。而近代中国频繁的战乱,科学观念的普及,以及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促使桃花坞木版年画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第三,作为人类文明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形式,既融合了文人画法,又融合了西式“泰西笔法”,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典范和中西艺术交流发展的“活化石”。同时,上海小校场年画、《点石斋画报》及其月份牌等也脱胎于桃花坞木版年画,开启了上海的商业美术,在促进海派文化的发展以及形成近代上海文化特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可归纳为创作(画)、刻版(刻)、印刷(印)三道工序。
在画稿完成后,刻工将画稿粘贴在梨木板上,称“上样”,一般将画稿分成线版和套色版若干块。然后刻工运用拳刀,根据画稿上的线、点、块,先后采用发、村、挑、复、剔等技法刻作,以使线条流畅,图稿不走样。
桃花坞年画是一版一色,分版水色套印的,印刷时先印墨线版,然后根据画稿的色泽再分版套色。年画通常用色为红、绿、黄、桃红、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虽然套色版用色不同,印刷时都是均匀平刷,不分浓淡,但可用“环色”,即两种套色重叠造成复色,可丰富色彩的变化。
在印刷过程中,印工则采用“模版”技法,使墨线版和套色版准确无误,以确保印刷的作品与原作不失真。最后进行装裱,一幅年画才算完工。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绘画艺术《武强木版年画》
下一篇:中国绘画艺术《漳州木版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