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东揭阳传统戏剧《潮剧》
阿标
2024-03-21 17:23:29
0

1

潮剧,俗称潮音、潮调、白字戏,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 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是用潮语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申报的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

2008年6月7日,广东省揭阳市申报的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编号Ⅳ-4。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云霄县申报的潮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编号Ⅳ-4。

历史渊源

3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

明代,有了潮腔、潮调的称谓。1958年在揭阳县明代墓葬中发现题名《蔡伯皆》的两个写本,有全剧总纲本和小生使用的已本,其中一本有“嘉靖”年号题记。该本《蔡伯皆》同宋元南戏的《蔡伯喈琵琵记》基本相同,但已增加一些宾白,戏文杂有潮州俗字方言,说明潮州民间艺人在演出时已根据当地条件有所发展。

清代前期,潮剧称为泉潮雅调、潮州戏。顺治八年(1651年)印行的《新刊时兴泉潮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所称的泉潮雅调,是泉州、潮州这两个同一大方言区的泉腔、潮腔相互渗透融合,并接受弋、昆、徽池雅调的影响而形成的“雅调”。

从清朝前期到中期,潮州戏演出活动频繁。这个时期,因为有以板式变化为音乐结构的西秦戏、外江戏传入潮州,潮州戏吸收了它们变化灵活的唱腔,故在“歌参闽腔”,的基础上,创造了“闽粤新腔”。这时,人民群众也把潮州戏叫做潮州白字戏。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潮州、汕头开辟为通商口岸,潮汕地区商业经济有所发展,城镇增多和扩大,出洋谋生者日众;加之民族矛盾尖锐,反清革命兴起,潮州戏跟随时代有所改良和发展。这时潮州戏又叫白字戏、本地戏、潮音班。

1919年五四运动后至抗日战争前夕,王永载在《潮州民间戏剧概观》中把此时称为白话剧运动和国产电影流入潮州的时代,他认为潮音戏“演出的形式、音乐的节拍,以及演员的动作与表情等……渐趋向解放的程途”。“剧本的内容多以忠臣孝子烈女节妇……为主题,间也有演些才子佳人一类的戏,这个时期的剧本,多是传袭的,很少有创作的勇气”。除了演出古装戏外,还向话剧和电影取材,舞台上出现过《林则徐烧英鸦片烟》《徐锡麟》《袁世凯》《黎元洪反正》等剧目,也演《火烧红莲寺》一类剑侠神怪戏。唱腔的节奏趋向自由,产生了许多新创作的唱腔。演出形式向话剧学习,服装、化妆逐渐现代化,舞台装置变得复杂,出现了电光、水景和火景。此外,还吸收京剧的剧目、武打、锣鼓、服装和粤剧的音乐、乐器。

4

抗日战争开始后,“潮剧虽一部分仍保持着固有的作风,但亦有一部分以抗战为题材,倾向于光明的前路。他们将陈旧的形式装进了前进的内容,故近来编了几出较有意义的剧本如《韩复渠伏法记》《卢沟桥纪实》等”。由于注重编演新戏,音乐和表演突破了传统的拘谨和呆板,唱腔音乐广采博取,发展板式变化,形成以曲牌为基础、与板式变化相结合的体制,还产生了编曲的制度。教戏先生成为创作的中心,有的教戏先生还兼编剧本。舞台布景受到话剧影响,一度以硬景代替布幕,由绣幕改画幕,水景、火景、机关布景也搬上舞台。服装随内容而变化,时装、西装、长衫、便服并用;古装戏仍以潮绣戏服为主。

1939年,潮汕大部被日本侵略军占领,艺人星散,有些流落泰国。1932年后东南亚地区先后为日本侵略军占领,其地潮剧班社多数解体,国内也仅有几班在山村和边远地区谋生,艺术上难有建树。

解放战争时期,潮汕经济发展缓慢,剧团多演平庸剧目,潮剧惨淡经营,在挣扎中求生存。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8日,在汕头成立潮剧改进会,推动潮剧进行全面的改革。同时,成立潮剧职业剧团通讯处,加强对潮剧团的管理。

1951年6月,潮剧源正、正顺等六大班废除童伶制,还童伶以人身自由,各班成立工人管理委员会管理剧团,变班主制为共和制。同年,成立潮剧职业剧团联合办事处,负责处理剧团与剧场关系等问题。

1954年,正式建立导演制,改变了由教戏先生一人负责艺术业务的传统,此后剧本创作和舞台艺术都有很大的提高。

1955年至1957年间,潮汕地区各县专业潮剧团纷纷成立,计有玉春香、榕江、元华、梅正、一枝香、正天香、稻香、怡香、玉正、饶平等潮剧团,潮剧的普及和提高都有很大发展,收集整理传统剧目一千三百多个,音乐曲谱一批,并公开出版《潮剧音乐》。

1963年下半年开始,潮剧和全国各剧种一样执行“写现代、演现代、唱现代”,排演现代戏成为主攻方向,到1965年上演剧目百分之百是现代戏。1965年11月开始,对戏曲剧团人员实行集训,集中了一千零二十三人以“活学活用”逐步代替艺术创作演出活动。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潮剧遭受到严重的摧残。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1977年12月开始,广东潮剧院和各市、县潮剧团陆续恢复建制,汕头地区戏曲学校也重新复办,潮剧的艺术创作才得以正常进行。

1979年至1982年,广东潮剧院两次组团到泰国、新加坡和香港演出,潮剧又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各式娱乐品种的竞争和商品文化的冲击,潮剧也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难以避免演出淡风的困扰。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传承现状

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保护措施

2012年9月24日,第四届潮剧节在汕头开幕,潮剧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州市潮剧团、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云霄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获得“潮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潮剧(平和)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剧项目保护单位汕头市潮剧潮乐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东省河源传统戏...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
2024-03-25 14:59:34
非遗 | 广东省汕尾传统戏...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汕尾...
2024-03-25 14:56:42
非遗 | 广东海丰传统戏剧...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汕尾、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
2024-03-23 16:13:35
非遗 | 广东汕尾传统戏剧...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因唱“官腔”(正音(用中州官话唱念))而区别于用...
2024-03-21 20:09:39
非遗 | 广东揭阳传统戏剧...
潮剧,俗称潮音、潮调、白字戏,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
2024-03-21 17:23:29
国粹京剧戏目《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是一个表现中华儿女聪明正义,消灭匪帮,还给老百姓平安的事...
2024-03-18 15:15:0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