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是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弋阳腔源于南戏,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
弋阳腔的唱腔音乐,属南北声腔曲牌体。据传明代时有400余首,今存218首。弋阳腔从南戏和明传奇中移植了大量剧目,进行新的改造。弋阳腔剧本多以忠孝节义的故事为主,其剧目分为连台大戏、传奇戏、花杂戏。
南宋中期,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元末明初孕育出一种新的地方声腔弋阳腔。弋阳腔的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并繁衍出多种变体。
角色行当
弋阳腔的角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
唱腔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表演特色
弋阳腔独特的发展形式,形成了弋阳腔的兼容性,明清时期的弋阳唱腔,既包含宋元戏曲的特征,还包含昆曲、明词等特征。其特征就是徒歌与帮腔的演唱方式、以及体现人民生活的内容形式。 [5]
在明代,弋阳腔往往是改编昆山腔的现成剧本而成,唱词通俗,顺口而歌,便于群众接受,其歌唱方式是一人独唱,众人帮腔,只有喧闹的锣鼓等打击乐伴奏。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中国戏曲艺术《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