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西省河南省传统戏剧《锣鼓杂戏》
阿标
2024-03-25 15:43:48
0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山西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锣鼓杂戏的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锣鼓杂戏在表演上有许多固定的程式动作,如武戏中的枪挑盔缨、刀削马蹄、搭弓射箭、交战突围之类,多源于武术而适当虚化。

2006年5月,锣鼓杂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编号Ⅳ-88。

历史渊源

1

关于锣鼓杂戏的起源,史籍方志无载,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说它的前身是汉唐以降的“村落百戏”,主张此说者为任光伟先生,他在《中华戏曲》第十三辑《赛戏、锣鼓杂戏二探》一文详述其说。另一说认为锣鼓杂戏“早在唐代已有这种艺术的雏形”,“与唐代兴建龙岩寺有密切关系”,此说见《山西两剧种概说》。还有一说认为锣鼓杂戏始于初民时期的岁末娱乐民俗,并引用山西省临猗县新庄村现存锣鼓杂戏《三请诸葛》古抄本正文前姚继唐志文作证明:“吾村有所谓杂戏者,不知肇自何时,意其田家作苦,岁时行乐,如唐风蟋蟀章之故事也。”这三种说法各有所据。晋南各地的锣鼓杂戏筹备排练于每年冬季,演出于来年正月元宵节期间,正是岁末岁初之时,是当地农民农闲时的一种自娱活动,说它源自上古“岁时行乐”遗风,有一定道理。然而,这种娱乐民俗,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又与晋地先民祀神信仰相结合,是作为祭祀活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山西南部古汾阴地区(今万荣、临猗二县),是古代汉民族文化活动中心之一,有悠久的祭祀历史,相传轩辕黄帝于此“扫地而祭",汉武帝也“立后土祠于汾阴雅(在今万荣)",其后此地神庙纷纷修建,祀神活动极为普遍。明万历年间河津县樊家庄《重修乐楼碑记》载:“唯祠庙之设,,晋地实繁,河东(即今山西南部地区)又其最者。或以商尚鬼,耿为商都,耿乡(河津为古耿乡)一路遗风特盛。”既有祭祀,当有祭品,以供神灵享用。这些祭品,有物质方面的,,如牲馐酒果;有精神方面的,如歌舞乐技。歌舞乐技以娱神,娱神的同时也可娱人,因此,祀神活动与“岁时行乐”的娱乐活动结合便不足为怪了。

沿至唐代,这种祀神活动与“岁时行乐”娱乐活动结合的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由于佛教的传入,祭祀对象除原来的民间俗神外,部分地区增入了礼佛内容。二是祭祀时所献之艺,出现了新的乐舞,乃至雏形的戏剧。以演出锣鼓杂戏最盛的临猗县新庄、上里、高家垛三村为例,它们每年元宵节期间,都往三村之间的龙岩寺献演锣鼓杂戏。

龙岩寺建于唐贞元二年(786),为当时河东节度使马燧所建。马燧奉旨讨伐李怀光叛乱得胜,受封于猗氏(今属临猗)一带,曾组织军民排演大型战阵乐舞《定难曲》。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也曾居河东,其所制《秦王破阵乐》乐舞的《破阵曲》,也来自柏壁(今属新绛)的地方民谣。这些战阵乐舞用锣鼓、铙钹伴奏,表演历史人物的征战故事,有舞蹈,有对白,还有一套表现战阵的程式,影响了祀神活动中的歌舞乐技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有歌有舞、主要表现征战故事的初级戏剧形式。直到今天,锣鼓杂戏演出时仍有“摆阵”仪式,表演时用锣鼓铙钹伴奏,以念白吟诵为主,伴以舞蹈武打,显然留存了唐代战阵乐舞的痕迹。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锣鼓杂戏紧密地依附于山西南部农村的祀神活动,是当地宗教祭祀必不可少的艺术构成。它不能独立存在,在晋南各县农村,凡有祀神活动,必有锣鼓杂戏演出,凡有杂戏演出,必有神庙祭祀,二者不可分离。在这个意义上说,锣鼓杂戏乃民问宗教祭祀戏剧的一种。研究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不能遗忘这类戏剧样式。

传承人物

张军,男,汉族,1937年9月生,山西省临猗县人。2012年12月,张军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临猗县申报。

李正勤,男,汉族,1930年生,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锣鼓杂戏表演艺术家。2009年6月,李正勤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临猗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戏剧研究院、山西戏剧研究院曾先后两次对其录像存档,为杂戏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猗县文化馆获得“锣鼓杂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锣鼓杂戏项目保护单临猗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河南省传统...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
2024-03-25 15:43:48
非遗 | 安徽河南湖南地区...
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
2024-03-25 15:39:43
非遗 | 河南省太康传统戏...
太康道情戏是河南省太康县的戏曲剧种之一。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
2024-03-23 22:28:46
非遗 | 山西省右玉传统戏...
道情是汉族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
2024-03-23 22:20:41
非遗 | 河南等地区传统戏...
曲剧又称“高台曲”、“曲子戏”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于20...
2024-03-23 22:10:15
艺术 | 河南省汉族戏剧《...
四平调,是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
2024-03-23 17:05:1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