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佛山市政府和禅城区已把木版年画列入首批重点项目。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创始于明代永乐年年间,历经清一代的繁荣,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家家户户年节必备之物,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是华南地区年画产地的代表,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
清乾隆、嘉靖年间到抗日战争前期为佛山年画生产的鼎盛时期,店铺作坊多达200多家,从业者数千人,鼎盛时单门神就日产11000多对,成为佛山重要手工行业。
20世纪30年代后渐次萧条。
1966年后,佛山年画被斥为“封建迷信品”停止生产。
1975年后恢复生产,主要供出口。
后来,城市居民贴门画之俗渐少,而市郊及各县农村仍存贴门画习俗。
危机:一脉仅存
2007年,广东省调查木版年画的现状,发现完整传承这门传统工艺的,广东省仅存佛山“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木版年画作坊”这间老铺。而佛山木版年画,也只剩下冯氏一家了,而冯炳棠成为这门艺术唯一的传承人。
冯炳棠是佛山唯一一位掌握木版年画全套工序的人,雕版、印制、工笔、开相、描金无所不能。
在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分工很细,每一道工序都有各自的高手把关,不可能出现掌握全套工序的人。冯炳棠技术的全面也正意味着木版年画的衰落。
问题:如何延续
2004年4月,冯炳棠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文化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在2005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重点抢救的民间文化遗产项目中,佛山木版年画是广东省仅有的两项之一。
在很长的时间内,木版年画的市场拓展并不理想。由于手工制作木版年画的价格比机器印制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加上现代人的房屋已由古老的双扇门改为单掩的防盗门,门神失去了存身之处。手工制作的年画市场一再萎缩,木版年画的青睐者不再是普通家庭,而变成了收藏者和游客,几乎没有什么销量。
从前年画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的必需品,后来成了乏人问津的工艺品。所以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也就寥寥无几,冯炳棠唯唯一的传人就是他的儿子冯锦强,而冯锦强还没有结婚生子,身边也没有真正拜师学艺的徒弟,仅存一脉的佛山木版年画的未来,并不让人乐观。
出路:仍在寻找
2002年在河南召开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佛山木版年画还存在着。正因为如此,冯锦强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扩大佛山木版年画的影响。他不仅把木版年画制成小巧方便的袖珍年画藏品、礼品和纪念品;还把年画图案印制在衣服上,做成纪念品,也开过一个木版年画的培训班,但是,大多数尝试都失败了。
但是冯锦强依然坚持着,随着佛山文化的觉醒,政府、社会对木版年画这类珍稀,民间艺术给予了更多关注,也让冯锦强心里燃起更多希望。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