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皆有收藏。凤翔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家宅六神画和窗花画六类;品种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种,经过木板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数十年的恢复、挖掘、整理和创新的有四百多种。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鼎盛时期,生产者多达一百多家,画局也有十多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计、雕刻、印刷、彩绘、发售的作坊。
凤翔木版年画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见于邰家的西凤世兴画局家谱。据凤翔县南肖里村邰氏祖案记载,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至1950年,凤翔木版年画尚有六百九十多种,分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码画五大类,最盛时年产销量达600万张。
凤翔年画在民国时期最兴旺,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北肖里和陈村镇的年画业便中断了,南肖里还有好多家在做。五十年代初,国家搞年画改革,传统画版被当成四旧刨掉。但新版年画并不受欢迎,两三年后,百姓开始偷着印六神年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凤翔年画濒于灭绝。
1978年后,“西凤世兴画局”第三代传承人邰怡,主持成立了凤怡年画社,对流散民间的版画古样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重新恢复了凤翔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是传统年画的黄金期,“文革”期间部分小户人家抄的不彻底,留下来一些六神年画之类的画版。因为销路好,供不应求,南肖里的家庭作坊恢复了80多家,这些作坊规模都不大,没有字号。
1984年后,邰怡长子邰立平接主凤怡年画社,继续为抢救、保护凤翔木版年画而不断奋斗。经过邰立平的努力,《凤翔木版年画选》两卷册得以整理出版。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联和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曾授予“西凤世兴画局”第二、三、四代主持人邰世勤、邰怡、邰立平“陕西民间年画世家”的称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年后,先进技术战胜传统工艺,胶印年画由于价格低廉占据了民间市场。于是凤翔木版年画失去了市场,生产便中断了,在凤翔做年画的寥寥无几,传承乏人。
辉煌背后
凤翔木版年画是由宫廷及民间,后在民间普及的同时,又频频走上了艺术的殿堂,继而跨出了国门,走向世界。1964年,凤翔木版年画在德国展出首次亮相就引起轰动,之后陆续在美国展出过5次。20世纪80年代又曾专门几次去京、沪、杭展出,1994年,先后赴澳大利亚和香港参加《中国民间年画珍品收藏展》,又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参加了“99巴黎·中国文化周”展出并现场演示。来自日本、法国、泰国、缅甸、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内外人士,不时前来登门学艺。凤翔木版年画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
虽然凤翔木版年画受到了专家、学者、爱好者、收藏家崇高的礼遇,但是无情的市场还是让它在濒临灭绝的边缘挣扎。现代科技给人们的欣赏和视觉带来了新的亮点,同时也给传统的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带来了很大冲击。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缺乏挖掘、保护、整理、复制、研究的具体措施。凤翔木版年画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过去由于农村群众家家户户贴门神、灶神,需求量大根本就不愁卖。然而,随着新文化观念在农村的不断渗透,现代科技给传统的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带来极大冲击。传统的年画印制工艺复杂,全靠手工,成本非常高,价格自然昂贵,而用机器胶印年画效率高、式样好、内容丰富,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只是木版年画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胶印年画风头渐起时,木版年画的购买力就一直呈下滑趋势。
抢救措施
凤翔木版年画应该进行不断的内容创新,融入现代文化的内容。同时,对一成不变的色彩和造型也应进行更新。在占有市场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可以把它印在绢或绫上。这样,既有利于保存发展,也提高了档次和销售价格,同时可以满足高文化层次人的需求。
首先,要让更多的人懂版画、爱版画并能收藏版画。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教育抓起。日本的中小学普遍都有美术教室和版画工作室,有各种版画印刷机,儿童版画活动非常活跃。在国外版画非常普及,人们常收藏版画,用来装饰居室,作为馈赠礼品,版画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版画艺术虽然诞生于中国,但是版画作为一种高雅的独立欣赏价值的艺术品这一观念,在中国广大民众的心目中,相比国外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对艺术市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将艺术品和普通商品区别看待。在市场经济下商品社会里,艺术品是艺术家劳动的结晶,它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用价值去正确衡量艺术品,是对艺术家和艺术家劳动的一种尊重。此外,还可以考虑开设“陕西民间艺术展馆”,实行研究、开发、销售的一条龙措施。
专家认为:应该推出一套具有国家水准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全集。内容包括老作坊、老照片、老模版以及传承人和历史文物资料。做这项工作的终端结果有两个:一是建立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博物馆,二是由政府出面积极推动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传承,使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传承意义
凤翔木版年画大多与当地乡土民俗密切相关,它寄托着人们向往太平安宁的美好象征,乡土气息颇为浓郁。时下旧版年画存世量偏少,收藏市场声誉较高。
中国从事凤翔木版年画创作的只剩下陕西省凤翔县南肖里村的邰立平夫妇两人。邰立平是凤翔木版年画的第20代传人。由于是手工作坊式制作,再加之旧版年画存量少,凤翔木版年画成了收藏市场上最为紧缺的珍品之一。
文革期间,邰立平家上千块年画版毁于一旦。1979年到1984年底,邰立平共复制世兴画局古版样80余套。到1986年底,邰家已有画版300余套。1992年,他整理出版的手工印刷《凤翔年画选》一二集,共收入作品168幅,成为凤翔木版年画较完备的史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印刷精美而又价格低廉的现代画上,木版年画的地位岌岌可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邰立平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凤翔县文化馆获得“凤翔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宝鸡市凤翔区文化馆获得“凤翔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