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是重庆市梁平区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全国其它地方年画大同小异,但其艺术处理手法,画面效果迥然不同。其艺术特点既不同于杨柳青年画的典雅细腻,又异于绵竹年画的鲜亮浓艳,也有别于潍坊年画的刚健明快。而独自表现出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具有重庆山区农民那种纯朴敦厚气质。在中国民间年画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符合黎民百姓欣赏习俗的一种版画艺术。
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画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36年,梁平区屏锦镇最初出现印刷红纸的刷房。当时,刷房在红纸上用墨印单图案和神灵,以满足百姓婚丧嫁娶的需要,后来开始生产年画。清乾隆(1735年–1796年)年间,年画业成立了行会,名“梅葛会”,由染纸、年画作坊主捐资修建“梅葛庙”。为梁平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屏锦镇最早的年画作坊兼销售的商号名“元兴号”(旧称刷坊),从刷制红纸到生产年画,工具简单,技术水平不高,品种不多,门神印刷在红纸上,套用红黑两色,色调简明单纯。
清初《高梁耆英集》蓝选青所作《竹枝词》中,对梁平年画有如下描写:“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禄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这里所说“土门神”就是梁平年画。
梁平木版年画发达于清代康熙(1661年—1722年)、雍正(1722年—1735年)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初。
清嘉庆元年(1796年),徐伟臣创办“信立号”,其年画的制作,由单纯进入复杂。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套色印刷为主,一色一版,少则套印五、六次,多则十二三次。人物面部略施彩绘,大多在腮部涂抹两小块椭圆形桃红色,妙趣横生,为其它年画所少见。
清末民初,梁平木版年画作坊发展到四五十家,集中在屏锦和袁驿两大场镇一带,各占两场镇街道的一半,称为“半截刷房街”。从业人员有六七百人,其中“信立号”一家每天就有七八十人进行年画生产。
1913年到1934年,梁平木版年画进入鼎盛时期,每年生产数百万幅,除满足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外,还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画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或被东方艺术爱好者收藏,由此蜚声中外。
随着历史的变革,梁平木版年画逐渐衰落,手工作坊在1958年先后停产。
经“四清”、“文革”等历次运动,梁平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几乎濒于灭绝。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化政策得以调整,梁平木版年画作为民间艺术遗产,提到了抢救的议事日程上。
1978年,梁平县文化局为振兴梁平木版年画艺术,开始到屏锦等地收集年画,通过多方努力,收集到20多个品种、近100幅老梁平年画。
1982年,“梁平年画研究会”成立。接着,“研究会”开办了首期“梁平年画研究创作班”。并请来专家、教授,用收集到的100余幅老梁平木版年画作范本,组织县内学校的美术教师和文化干部,对一些老的梁平木版年画进行临摹、并大胆创新,创作了《武林英雄》、《武将》等26幅梁平新年画,重庆出版社选用了5幅出版发行后,掀起了一股梁平木版年画的创作热潮。
随后又相继开办了几期梁平木版年画创作班,并推荐一批有潜质的创作员到美术学院深造,组成了促进梁平木版年画发展的人才方阵。至此,梁平木版年画走进了新的历史时期,大量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梁平年画特色的新年画,先后在云、贵、川等地发行,当地也恢复了6家年画、花纸民间艺术作坊。
1982年秋天,梁平木版年画走出了梁平地域,赴成、渝、万等地巡回展出。
1993年10月,四川美术学院特邀梁平年画到该院举办梁平民间美术展览,梁平民间年画第一次走进了高等美术院校。
1994年,梁平木版年画作为“三峡民间艺术展”的主要展品,赴北京中国美术馆与第8届中国美术优秀作品展同时展出,梁平木版年画又一次登上了展示中国美术成就的圣殿。
20世纪末,《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大型画册中都收录了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转变,民间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部分年画和雕版珍品散落民间,一些传承人先后去世,年画技艺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急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2005年2月16日,由4幅梁平木版年画制成的4枚带邮资特种邮票,开始面向全国发行,并被收入《中国民间艺术邮册》中。
2006年,梁平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情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印刷技术以其精美的质量取代了传统的木版印刷技术。传统的年画在梁平城乡已基本没有市场,没有了经济回报,自然也没人再去创作,当地很多民间艺人和美术工作者不得不改行另谋生路,市场的萎缩、创作人员的流失,已使梁平年画陷于“休克”境况。梁平年画没有走进市场,而是走进了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后,梁平区一直很重视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和保护。经过广泛走访、收集,县文物管理所现收集到20余个品种、100余幅老年画和50余张雕版,其中有80余幅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为保护和传承梁平木版年画,梁平区拨专款建立陈列室,用10万元对梁平老年画的装裱。大力组织新年画的创作,500余幅作品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县实验小学梁平年画少儿创作班每年义务培训近200名小学生学习创作儿童年画,《春天》、《牧归》等儿童年画入选教育部新编小学美术教材,2007年该校启动了“小学生年画创作与育人”的市级研究课题,获得阶段性成果。经过由县委宣传部的联系和争取,四川美术学院在梁平设立梁平年画两个实习基地和一个研究基地。
2007年编撰出版了专著《梁平木版年画》。2010年全面基本建成梁平年画展演作坊。聘请南京博物院专家对19幅珍贵老年画进行了抢救性修复、装裱,其中老年画《四郎探母》入选《中国美术全集》,《加官晋爵》入选《中国民间美术全集》。
在县实验小学成立梁平年画少儿创作班,每年义务培训近200名小学生学习创作儿童年画,创作新木版年画作品50幅。四川美术学院在梁平设立梁平木版年画两个实习基地和一个研究基地,重庆师范大学在梁平设立美术学硕士点梁平年画研究基地。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梁平木版年画个性化邮票》、《梁平风情专题邮册》、《梁平木版年画明信片》。启动了梁平木版年画产业化工程。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梁平木版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重庆市梁平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