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阿标
2024-03-16 15:38:37
0

1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流传于龙岩市、南靖县、华安县等地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客家土楼萌芽于11—12世纪,13—14世纪产生雏型,经过15—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进入成熟期。土楼营建技艺巧妙地采用了山区的地势和当地的生土、木材、山石等建筑材料,非常节约、异常坚固、防御性强,又极富美感。

工艺特征

2

华安土楼是福建圆楼的鼻祖,环境最宜居,布局最独特,防卫最周密,外墙最厚实,设计最科学,壁画最丰富,保存最完整,是闽南土楼建筑的有力见证,在福建土楼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得到了专家学者和游客的高度评价,留下了“神州第一楼”、“土楼之王”、“民居瑰宝”等诸多美誉。

华安土楼不仅建筑设计科学,而且整体布局合理,讲究人与自然和谐,更重要的是华安土楼以壁画彩绘、楹联家教、木雕石刻等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敬宗睦邻、遵纪守法、爱国爱乡等传统美德。华安土楼中的二宜楼综合了福建土楼的建筑特点,既有单元式结构的独立,又有通廊式结构的联系,独创了隐通廊式的建筑模式。

华安土楼的择址、建造,是在家族兴盛与安全原则下,按照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进行布局的。其建筑设计、平面布局非常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系统性,富有现代居家理念。

土楼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凸字形等。

土楼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楼址选择上,充分考虑地质、水文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在材料选用上,强调就地取材、循环使用性,采用当地丰富的土、木、石;在结构手法上,以生土夯筑外墙与楼内木构架建造同步结合进行,讲究建筑的牢固性和居住的舒适性;在整体布局上,注重体现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礼教与家族平等和谐的秩序,并满足聚族而居于一楼的使用功能要求。

工艺流程

3

工具材料

工具

土楼以古老的夯土墙板筑工具造墙,其工具主要有夹板、杵棒及铲、大小拍板等辅助工具。夯筑土墙从选土、比例掺和、堆土处理、干湿度掌握到夯击程序、修补墙体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则。

木匠师傅进行梁架设计、加工。特别是圆楼的房间,按圆周基本等分(呈畚斗状),木匠师傅因势造出相适应的梁架,具有较高的技术性。

主要材料

土楼营造以生土为主要材料,外墙用土配方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各种材料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

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产生开裂现象,威胁到土楼内住户的安全。这样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称为三合土。特殊建筑用土,还必须在里面加入上好的红糖、打散起泡的鸡蛋清、不见米粒的糯米汤。夯建土墙时,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不惧水浸,坚如磐石。

建造流程

建一座神秘而庞大的土楼,一般要经过选址定位、开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等7道工序。

一、选址定位

建造土楼之前,必先请风水先生选址定位。南靖土楼分布的地区多是山峦叠嶂的山区,如何选择理想的居住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土楼所在地区风水术极其盛行。它注重有效利用自然环境,使村落、居住与环境相协调。

选址之后就要具体定位。以圆楼为例,风水先生首先要定的是正门的平面位置,也就是门槛的中点。随后用罗盘定出楼的中轴线,即门槛中点与大厅后墙中点的连线,并在轴线的端头立“杨公先师”木桩,即定位的木桩,这样土楼的位置就确定下来。

二、开地基

若建造圆楼,根据基地大小和财力物力的可能、人口发展状况所需房间的多少,确定圆楼的规模、层数、间数和半径,再从门槛出发,沿中轴线就不难找到圆心。用绳子绕圆心画圆并划分开间,这样圆楼内墙外墙的轴线均可确定。随之依据基础的宽度画好基槽的灰线,也就是“放线”。

放线之后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动工挖槽,称“开地基”。土楼的基槽根据土质情况,一般挖至老土(硬土),深约0.6—2米。楼基宽度与墙脚基本相同,有的略为放宽一些。

三、打石脚

基槽开挖之后垫墙基、砌墙脚,称为“打石脚”。墙基用大块卵石垒砌,卵石大面朝下,用小卵石填塞缝隙。墙基砌至室外地平线后,开始砌墙脚。墙脚用河卵石或块石干砌,内外两面用三合土勾缝。明代早期的土楼通常不砌石墙脚,台基面以上即为夯土墙,以后才出现土墙外皮贴一层小卵石的墙脚,起到防雨水泼、防野兽拱的作用。清代以后的土楼砌石墙脚,通常高0.6—1米。易发洪水地区要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避免洪水浸泡土墙发生坍塌。

四、行墙

砌好墙脚,接着支模板夯筑土墙,俗称“行墙”。夯土墙的墙枋,称为“墙筛”。模板高约40厘米,长1.5—2米,用5—7厘米厚杉木板制成,一副模板筑成的一段土墙俗称一“版”。模板端头的挡板下开两个小缺口,竹片墙筋(俗称 “长筋”)伸出来,使每一“版”土墙之间有很好的拉结。挡板上挂一铅垂,用以检查模板放置的垂直度。

夯土的工具主要是“舂杵”,用质地坚硬的红、白柯木(俗称“硬肚”)加工而成,长约1.6米,两头为长方锥形,下端部装铁套,中段收缩成圆棍,便于双手握住夯筑。另备硬木制成的“拍板”,用以拍实夯好的土墙侧面,提高土墙表面耐水性。木制“补板”,是填补墙面小孔洞及修整墙面的工具,而“墙铲”(带长柄的小铁铲)用来削去土墙侧面鼓出的不平整部分。

土楼外墙上的木门窗,在夯筑时都要预埋窗排,完工时窗洞只是先挖小洞供通风采光,待墙体干透后再挖开至要求的尺寸,并安装窗框。一些不马上使用的房间,暂时不挖洞。

五、献架

每夯好一层楼高的土墙,要在墙顶上挖好搁置楼层木龙骨的凹槽,然后由木工竖木柱架木梁,称为“献架”。

六、出水

大型土楼通常一年只建一层,三四层的土楼通常要建三四年。顶层夯土墙完工要放鞭炮,同一天把中梁上好,即为“完工”。夯好顶层墙体后开始盖瓦顶,称“出水”。

七、内外装修

土楼封顶之后,内外装修工作大致又用一年时间。内装修包括铺楼枋、装门窗马面、安走廊栏杆、架楼梯、装饰祖堂等。外装修包括开窗洞、粉刷窗边框、安木窗、大门、装饰入口、制楼匾和门联、修台基和石阶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贵州省雷山县传统...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雷山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7 15:05:38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建筑...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建筑技艺...
2024-03-27 14:56:46
非遗 | 江西省苏州市传统...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传统瓷业建筑及营造技...
2024-03-27 14:48:47
非遗 | 福建省龙岩市传统...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流传于龙岩市、南靖县、华安县等地的传统手工技艺,...
2024-03-27 14:45:36
非遗 |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3-27 14:40:24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风筝》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
2024-03-20 16:18:37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探秘中国画,艺术传承与文化特色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中国画家...
中国手工艺术《武夷岩茶(大红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
中国手工艺术《拉萨甲米水磨坊制...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是西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甲米水磨坊约建于公元17世纪,磨坊显现了中国藏族人民...
中国手工艺术《阿昌族户撒刀锻制...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
中国绘画艺术《凤翔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凤翔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
中国绘画艺术《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年画内容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别。漳州木版年画的雕...
中国表演艺术《抖空竹》 抖空竹,流行于北京市的传统体育,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
中国手工艺术《漳州木偶头雕刻》 漳州木偶头雕刻,起源于晋朝盛于唐代,至21世纪初已有2000余年,属于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
中国曲艺艺术《锣鼓书》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与地方特点。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