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阿标
2024-03-16 15:45:14
0

1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是一种以通过砌窑、修窑、槎窑、抹泥等步骤最终完成传统瓷窑的技艺。

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唐时景德镇便有两处瓷窑,分别为“陶窑”“霍窑”。通行的看法是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应肇始于五代。《中国陶瓷史》说道,“江西景德镇的胜梅亭(以前称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是已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最早的窑址。”

工艺特征

2

窑体、窑房和坯房的独特形状、结构、材料和功能要求成就了窑房营造的独特技艺。例如,清代雍正以来,景德镇最盛行的是“镇窑”,蛋形的镇窑属于平焰窑,综合了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的优点。

砌坯房(即作坊)是重要的生产场所,同时兼有居住功能,布局紧凑。景德镇传统窑房宽敞通风、经济实用、兼具仓库、生产车间和生活间的三重功能,它给建造者提出了很高的建筑标准,要求工艺高超而又别具风格,由此造成了景德镇的城区风貌,同时成就了景德镇瓷业建筑的营造技艺。

砌窑(结窑)、补窑(修窑)在景德镇被称为“挛窑”。其技艺在瓷业中极为重要。由于砌窑、修窑、槎窑、抹泥的技艺关键独特,窑户老板往往对这些店家和技师非常尊敬、不敢怠慢。挛窑技艺是瓷业生产环节中赚钱最多的。每挛一次窑,可获40块银元。即使有的窑一年不挛窑,每烧一次也得给挛窑店两担大米,作为挛窑师傅的生活费。据传挛窑工一年可得100担稻谷的收入。挛窑工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较忙,其余时间比较轻闲。所以景德镇有句民谚,“命要好,余坊佬(指挛窑的余姓师傅)”。砌窑或修窑一般需要五天。挛窑师傅负责打窑基、结窑螃、封窑篷等几项主要技术性强的工作。结窑囱和其余工作则由窑户的拖坯工、架表工和4名徒工等来完成。晚清以来,景德镇挛窑师傅都是都昌县花门楼余坊村的余姓族人。他们的挛窑技艺只在族内子侄中传授。他们收徒仅在人手特别缺少的情况下,才会回都昌老家挑选少量族人学艺。 [1-2]

工艺流程

3

景德镇传统制瓷烧成必须经过的工艺流程如下:

装坯

将成坯装入匣钵内,称为装匣或装坯。把坯体装入匣钵之前,要预先在匣钵底上撒一层薄薄的石英粉或稻谷壳灰(匣钵垫渣),以防止坯体与匣钵熔结,一般还要在坯体下放置一块与坯体底脚相适应的渣饼(垫饼),但有的坯体装入耐火度高而底部平坦的匣钵时,也有不用垫饼的。上了釉的大型坯件装入匣钵时,必须利用支架或支钉。坯件之间或坯件与匣钵墙之间必须用刨花塞紧,使坯体平稳,以防止坯体倾倒或坯体未装平稳而发生烧成器物变形。

装坯的具体操作有以下要求:

1、装坯前,要对待装坯体的品种、规格、数量及特殊要求进行了解摸底。

2、针对坯体,准备各种不同尺寸的匣钵。对匣钵质量进行挑选和修整。把匣钵烧成使用的次数记下来,以便满窑时分别放入不同的温度中烧成。有的匣钵有一点小裂纹,但还可以用,则可放在匣钵柱的上部;不要放在匣钵柱下面,以防止高温倒塌事故。

3、景德镇把未经过预烧的匣钵叫“土匣”,经过预烧的匣钵叫响匣。选用匣钵时,小器匣钵都是经过预烧的,否则不能装坯。大器匣钵预烧的“土匣”内也有装坯的。小器匣钵是指平底的大匣钵,一钵装多件瓷坯;大器匣钵则是指一钵装一件瓷坯的小匣钵。

4、装坯前应将匣钵整修打磨,除去匣钵内外的渣屑,充分扫刷干净,然后用专门配制的涂料在匣钵的外底部与内壁上涂敷一层,以防装烧时匣钵屑粒子掉入坯上而造成落渣缺陷。

5、匣钵经过整修后,还需逐个叠座校正,俗称坐死子口,使匣钵与匣钵之间密切吻合,避免摇动,也可防止火焰射火并带入碳粒及各种挥发物而造成瓷器废品。在匣钵找平校正后,在一定高度画上规定的标记(一般用高岭土浆刷一弧形线),俗称打墨线,这样满窑时就不需要再进行找平校正。

6、装坯时要估算好匣钵的容量,充分利用匣钵容积。装坯前,垫好糠灰或石英粉,用木板压平后,再放上垫饼(俗称渣饼),然后将生坯平稳装好。在装烧陈设瓷时还要用木刨花支撑,以免生坯互相碰撞破损。

装坯是满窑前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按照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装匣,则可以减少废品,提高成品率;否则由于装坯不善,器物将产生变形、落渣、射火、下码翘等毛病,甚至造成匣钵柱倒塌。

满窑

把装有生坯的匣钵摆放到窑炉内,叫装窑或满窑。蛋形镇窑窑室高大,结构特殊,没有吸火孔,没有闸板,对火焰的控制主要靠匣钵柱的松紧稀密来调节,所以镇窑的满窑技巧是很有讲究的。“一满二烧三歇火”,是装烧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只有把好满窑、烧窑、歇火三关,才能烧出好瓷器,忽视哪一个方面都会出问题。这句行业俗语将“满窑”放在第一位,还有更强调“满窑”的意思。

满窑工首先要熟悉蛋形镇窑的窑位。窑位是指窑内可供烧制瓷器的位置,有前、中、后,左、中、右和上、中、下之分,各有专名。窑位不同,温度不同,适合烧制的瓷器也不同。

装烧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摸透了“火”的脾气,把满窑烧窑概括为“卡和放”的技艺。所谓“卡”就是卡住火路,不让火白白地跑掉或随便乱跑;“放”就是让火按照满窑时布置的火路去跑,命令火就范,以保证各窑位的温度和气氛达到预期目的。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贵州省雷山县传统...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雷山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7 15:05:38
非遗 | 广西壮族传统建筑...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建筑技艺...
2024-03-27 14:56:46
非遗 | 江西省苏州市传统...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地方传统瓷业建筑及营造技...
2024-03-27 14:48:47
非遗 | 福建省龙岩市传统...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流传于龙岩市、南靖县、华安县等地的传统手工技艺,...
2024-03-27 14:45:36
非遗 |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3-27 14:40:24
中国建筑艺术《苗寨吊脚楼营...
苗寨吊脚楼由“巢居”形式衍变而来,用竹、木搭建,建筑下部呈镂空形态...
2024-03-16 15:57:07

热门资讯

中国曲艺艺术《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
中国手工艺术《萍乡湘东傩面具》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入,已祖传三代,其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萍乡湘东...
中国手工艺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技艺,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
艺术 | 傣族打击乐器《象脚鼓... 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僳、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维吾尔族桑皮...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以桑树枝内皮为原料,桑枝内皮有粘性,纤维...
中国手工艺术《蒙古族勒勒车制作...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勒勒车是蒙古族地区的牛车,又名辘轳车...
探秘中国画,艺术传承与文化特色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中国画家...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 油纸伞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以手工...
艺术 | 江苏扬州传统戏剧《扬...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
艺术 | 民族乐器《铃鼓》 铃鼓是维吾尔、朝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吉林延边等地,鼓框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