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煅制成刀。
2006年5月20日,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1。
据史料记载,明朝“三征麓川”(1441—1449年)以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整个德宏边关大军云集。由于官军离后方战线太长,为保证兵器供应,明军选择四面环山、地势非常隐蔽的户撒,就地修理、制作兵器,并对户撒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以村寨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分工。从此,户撒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的“兵工厂”。
从明朝起,户撒阿昌族工匠不断吸收汉族的制作兵器技术,加上阿昌族的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昌刀工艺。以后祖辈相传,延续至今。
民国年间,户撒刀制作生产兴盛。户撒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刀具输出的兴旺,给户撒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兴旺,出现了“五山六寺”、“六会九摆”、“九塔四十七奘”的繁华景象。
传承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军队,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式样特别的战刀,叫做“戈勒卡”,在与拿破仑军队作战中,户撒刀屡立战功,此刀即出自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该刀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
传承现状
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阿昌族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项老赛,出生于1940年,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腊撒村人。人称“刀王”,是一个以打刀为生的民间手艺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户撒刀锻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生于打刀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户撒刀的锻造技艺。成年后,项老赛遍访各村寨的制刀名师,博取众家之长,与自家的技术进行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刀工艺,尤其以淬火工艺精湛而闻名。淬火是制作一把户撒刀成败的关键,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项老赛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掌握了淬火的要义,他锻制的户撒刀,硬可削铜断铁,柔可绕指,缠于腰间,利可迎空挥断毛巾。
保护措施
1960年,户撒成立以生产农具为主的“户撒铁农具厂”,购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半自动化气锤和机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
2006年5月20日,户撒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户撒刀王”项老赛入选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代表。“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进一步得到有效保护,即将失传的“七彩刀”工艺得到恢复与传承。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陇川县文化馆获得“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陇川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