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非遗《中药炮制技术》
阿标
2024-03-20 16:32:12
0

3

中药炮制技术,中国传统医药制备或提取手段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药协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

2006年5月,中药炮制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编号Ⅸ-3。

历史渊源

1

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中药炮制是在具备如下条件的前提下而产生的。

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

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人们有时误食某些有毒植物和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作用,又将这些天然药物进行一定的采集加工。为了服用方便,还将药物进行清洗、擘成小块或判、捣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些简单加工经过积累和发展,就成了早期中药饮片炮制的“洗净法”、“切法”、“捣法”等。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因此,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开始产生的。

二、火的出现和应用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煎蟀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就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由于人类对火的应用,为早期中药采用高温处理的“炮炙法”、“药炒法”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瑾)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瓠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因此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三、酒的发明与应用

酒是用于炮制中药的重要辅料和制药溶媒之一,酒的发明与应用,在中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人们直接用酒来医病,或用作制药的溶剂制成“药酒”对抗疾病。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从而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四、陶器的发明与应用

人类在长期利用火的过程中,对土壤的可塑性也有了逐步的认识,为陶器的发明准备了条件。在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有了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制法、煮制法、煅制法(陶制煅药罐)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陶器的发明和应用,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几千年以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药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体,是中医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为了保证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开展了中医药的“源头工程”研究,“炮制研究”就是中医药源头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保护措施

2016年11月1日,吉林省政府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加快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进行解读,《意见》着重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其中之一是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制定吉林省道地药材炮制规范,建立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

2018年8月15日,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宁波明贝中药业有限公司签约,共建浙江宁波明贝堂中医药传承教育中心及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实训基地。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认为,此次沪甬合作,就是主动对接国家和地区战略规划,以教学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把这一平台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的汇聚地,从而辐射长三角地区。鄞州区有关领导认为,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上海中医药大学在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发展的联动、带动作用,打破各种资源壁垒和机制障碍,将院校教育和产业基地紧密融合,进一步推动宁波中医药民间技术的发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保护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药协会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中国北京同仁堂(...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
2024-03-28 12:32:29
非遗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传...
中医正骨疗法是通过拔伸、复位、对正等手法,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
2024-03-28 12:31:44
非遗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传...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药协会...
2024-03-28 12:21:53
非遗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传...
中药炮制技术,中国传统医药制备或提取手段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2024-03-28 12:13:54
非遗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传...
中医诊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8 12:07:00
非遗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传...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国...
2024-03-28 11:47:4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