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西壮族民俗活动《毛南族肥套》
阿标
2024-03-20 22:27:34
0

1

毛南族肥套,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

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申报的毛南族肥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17。

历史渊源

f0d406f97164473d9fcdf06ae6a650e5_th

毛南族肥套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肥套”是毛南话,汉语意思为“还愿”。还愿仪式主要是为了报答“圣母娘娘”(有的也叫“万岁娘娘”)的送子之恩。圣母娘娘是毛南族人传说中主管生儿育女的神,族中男子在娶妻时,都会给这个神仙许下一个愿望,如果圣母娘娘能够送给他们儿女,他们就会祭上很多的供品,以此“还愿”。

主要活动

3

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有一整套的唱本、服装和道具。

毛南族“肥套”仪式十分隆重,需要摆设各种“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仪式活动都是由一个师公班主持进行,师公们手持刀、剑、铜铃等法器,头戴木制面具,身着古装戏服,口念经文巫语,唱傩神歌,跳傩神舞轮番扮演36路神灵,进行“请神”仪式。整个过程由主唱师公念咒语、唱神书主持引导,主唱师公念请哪位神时,即由别的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按一定的程序表演舞蹈。表演由一帮专业的神职人员主持,整体结构是由十五个舞蹈组成,内容非常丰富,他们表演登梯、超度、架桥、拣花、送花、坐殿等舞蹈。

“肥套”最突出的部分是傩舞,毛南语称为“条套”,由师公戴着面具扮演神的角色跳舞表演。实际上,这一套表演既扮演角色,又歌舞兼备,有着明显的综合性,因此也被称为“傩戏”。条套”傩舞整体上由15个舞蹈组成,诸如登梯、超度、架桥、拣花送花、坐殿等。表演形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舞等小型舞蹈,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傩舞的风格原始古朴、气氛肃穆庄重,在打击乐伴奏下,动作轻柔悠然,有如神灵腾云驾雾,极富神秘的巫术色彩,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木面具是“肥套”的主要道具之一,有万岁娘娘、鲁仙雷王等36面面具,根据毛南族诸神的司职身份和性格特点雕刻而成,分善、恶、贵、贱四大类型,形象生动逼真,造型奇异,形态传神。面具须选用特定木材,历经手锯、砍切、刮刨、笔绘、初雕、细刻、打磨、上色等10余道工序方能制成,工艺复杂,技术精细。

文化特征

2

“肥套”唱本的主题思想是希望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希望与兄弟民族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唱本的经文巫语,都用汉语方块字书写,但不按汉语语法来造句,只有同时懂得汉语、毛南语和壮语的人才能理解其意义“肥套”服装,男性神多身穿龙袍、蟒袍,袍上绣着各种鲜艳的图形,并缀有闪光片;女性神则上衫下裤,不穿裙,与民间妇女的服饰大致相同。

传承保护

64f1a92f142743789eece5a0e79872ea_th

传承价值

毛南族肥套的形成、发展、演变对认识毛南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其傩文化以歌、舞、乐、戏等多种形式表现,可以看到毛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与嬗变的印记。

传承状况

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毛南族肥套处于濒危状态,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使其发挥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作用。

传承人物

谭三岗,男,毛南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项目名称:毛南族肥套,序号:04-1960,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获得“毛南族肥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毛南族肥套”项目保护单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探秘中国画,艺术传承与文化...
中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同时也具有...
2024-05-06 21:50:42
非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库姆孜”柯尔克孜族语意是“...
2024-03-31 21:49:20
非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鲁木...
2024-03-31 21:46:31
非遗 | 中国各地传统音乐...
锣鼓艺术按各地特色大致分为:云胜锣鼓、中州大鼓、鄂州牌子锣、小河锣...
2024-03-31 21:16:20
非遗 | 上海市、浙江省传...
中国近代传统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
2024-03-31 18:13:18
非遗 |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
长白山森林号子是长白山区伐木人抬木时唱的一种歌,俗话叫“号子”。号...
2024-03-31 11:30:4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