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传统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琵琶艺术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统音乐之一。
2008年6月7日,琵琶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如东汉年(公元前25 --220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 "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却曰杷, 像其鼓时, 因此为名"。但琵琶形状与今天的不同, 其形状为直颈,园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 弦数为四 五 六条不等. 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 "秦琵琶" 或 "秦汉子"。实际上它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来源于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曲项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 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今天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这种琵琶当时人称“胡琵琶”,而且还出现过一批高超的演奏家,使得这种琵琶在当时很流行,连皇室都开始热衷于听“胡乐”。后来人们结合胡琵琶,对原来的"秦琵琶"进行改造发展而形成今天还有保存的唐代琵琶。此后又进一步改造,使其从音色到造型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现代琵琶就是由这种唐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俩个系统: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俩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 [1]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
平湖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岁月中,平湖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时间里,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民族民间资源普查工作,经过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在非遗普查中,共收集7000多条信息,立项600多项,平湖派琵琶、平湖钹子书、、已列入国家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平湖人民特有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平湖人民勤劳、聪明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创造力。
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演奏特色主要体现在右手轮指技法上。轮指,是琵琶演奏技法中最基本也是最富特色的一种技法,五个手指根据音符时值的长短似车轮一样圆满无痕并按一定轨迹作连绵不断地规律运动(全轮)。轮指主要有上、下出轮两种。上出轮是食、中、无名指依次弹下,然后大指跳上。而平湖派琵琶基本采用下出轮,兼用上出轮,如《满将军令》中的轮指就要求用上出轮。两种轮指方法其艺术效果大致相仿,但细微差异客观存在,前者声缓且长易圆,后者清健圆活易密。
除此之外,平湖派琵琶还有“蝴蝶双飞”、“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等特色技法。平湖派琵琶艺术风格以丰漫华丽、坚实淡远著称,它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故弄虚玄,要求准确地营造意境和抒发人物的情感,使听众受感染而共鸣。
平湖派琵琶闻名遐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四大琵琶流派之一。1895年,四代家传琵琶技艺的浙江平湖人李芳园整理和汇编的《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出版,被认为是平湖派琵琶形成的重要标志,开辟了琵琶园地的重要艺术流派——平湖派。经历此后数十年的洗练,平湖派琵琶终于成为我国民族音乐领域的夺目奇葩。
平湖派的演奏既有文曲又有武曲,文曲以技艺细腻见长,常配以虚幻舒缓的动作,加强余音效果;武曲则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20世纪中叶,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平湖人朱英被公认为平湖派琵琶的代表人物。朱英9岁时,师承李芳园的徒弟吴柏君学习琵琶演奏技艺,并首创了左手大指按托以弹奏琵琶的方法,突破了琵琶弹奏中不用小指的禁区,开创了琵琶弹奏中倒抡的指法技艺。
2008年6月14日,平湖派琵琶被收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瀛洲古调派 明末清初,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区,贾公达是北派琵琶名家通州人士白在湄之高徒。贾公达之后有“指音坚劲”的范正奎,“熟习转关护索之法”的李连城,还有“通晓音律”的宋楚玉。正是那个时期,几代名家柔和了南北琵琶演奏风格,并受崇明风土人情的熏陶,由承袭向“自出新意”发展,逐渐形成了“瀛洲古调”。
瀛洲古调派
代道光、咸丰年间,崇明岛上出现了王东阳、卢明章、蒋泰、黄秀亭等艺高盖众的琵琶高手,通过他们承上启下,不断发展出新,使“瀛洲古调”的曲调和技法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奠定了自成一派的基础。
清末民初时期,又出现了沈肇州、樊紫云、刘天华、徐立荪、施颂伯、樊少云等名扬神州的大师。“瀛洲古调派琵琶”从此闻名于世。
上世纪四十年代,该县“瀛洲古调”传人杨序东、周念文、赵志山,被并称为“琵琶三杰”。
“瀛洲古调”琵琶曲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扩大影响而名震中外。
浦东派
浦东派琵琶之主要艺术特征为:演奏武曲气势雄伟、演奏文曲沉静细腻。尤其是弹奏武曲,往往运用大琵琶,讲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固而保存和发展了一些富有海派特色演奏方法;指法特点为“轮滚四条弦(同时配以弦数变化),并弦(四条,或三条、或二条),大摭分(四弦并发),扫撇、拖奏,各种夹弹和夹扫,多样的吟法,音乐变化奏法及锣鼓奏法“等;根据林石城先生生前曾说,演奏浦东派琵琶首先要有“以海一样的胸怀”追求大气,对各派的艺技,要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追求,努力使之成为“中国派”的琵琶艺术。
琵琶是中国国乐艺术的国粹,而浦东派琵琶是中华民族之花中的精髓,走向大中国琵琶的主流之一。它所演奏的曲目,已成为传统民间音乐之经典,激荡亿万中国人之心扉。作为南汇人,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打出南汇海洋文化的品牌,对于发展海派艺术有着深远的意义;自清乾嘉诞生至今的浦东派琵琶群体,其代表人物、代表曲目、演奏风格、技艺流派,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多样性;扎根于南汇的浦东派琵琶,做好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让它世代相传,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独特价值。
目南汇作为浦东派琵琶发源地的传人已屈指难数,在南汇要营造浦东派琵琶演奏新人,仅靠民间的力量,势单力薄。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