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傩舞》
阿标
2024-03-21 12:58:06
0

1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傩舞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时,傩舞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

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3

傩舞源流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江西的婺源、南丰、乐安等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戏剧片段的"孟姜女"、"白蛇传"以及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等。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汉族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关于傩舞,学者解说甚多,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最初流行于黄河、长江流域,后来传播到边远地区。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和江西傩戏学家钱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

2

江西傩文化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江西青铜文化。新干县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双角神人面具,透露了赣傩滥觞的信息。记载最早的赣傩是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其中说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传傩以靖妖氛"。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的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如南丰、萍乡、修水都有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宣城记》提到三国吴时,庐陵郡岁末有丐傩讨钱的习俗。

两宋江西经济文化发达,赣傩盛行。南丰《金砂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为避唐末战乱,由余干迁徙南丰,宋初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迁至金砂(现紫霄镇西溪村),"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萍乡考证,太平兴国年间始建的石源仙帝庙,供奉傩神唐宏、葛雍、周武三将军。宋室南渡,隆佑孟太后驻跸南丰觉源寺,大批赵氏宗室成员流寓南丰,家乐伎艺聚集,百年"景象繁华"。南丰隐士刘镗作《观傩》古诗:"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全诗48句,详细描写了南宋时南丰傩舞剧的表演情况,为研究中国早期傩戏提供了一个标本。

明清两代是赣傩繁荣时期,江西30多个县市有乡傩记载或遗存:赣东以南丰为最,清末有180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乐安有"滚傩神"、"戏头鼓"和"玩喜",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宜黄有"跳傩",广昌有"孟戏"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与"跳八架",抚州、南城、金溪也有傩俗记载。赣西数萍乡最多,傩舞称"仰傩神"或"耍傩案",傩庙、傩面、傩舞谓之"三宝"。万载称"跳魈"或"搬案",分"闭口傩"和"开口傩"两种流派。宜春亦有"闭口傩"、"开口傩"和"旁白傩"之分。遂川流行"斗牛舞"。赣北记载甚多,南昌和新建称"大傩",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掸傩",修水叫"行傩",武宁唱"傩歌",德安"行傩礼",瑞昌有"神傩",都昌谓"逐疫",彭泽"赶花猫"是傩俗。赣中是乡傩活跃区,清代峡江元宵"有傩",清江和丰城的傩戏流传到云贵。赣东北以婺源有名,傩舞称"跳鬼",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先跳傩,后舞狮。在赣东北、上饶地区,婺源。赣南,宁都有傩舞遗存,瑞金有傩俗记载。各地乡傩构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民间舞蹈特色 | 藏族《锅...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
2024-03-23 13:42:38
民间舞蹈特色 | 土族自治...
安昭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于互助。每当欢度佳节、庆祝丰收和举行...
2024-03-23 13:38:17
民间舞蹈特色 | 甘肃卓尼...
巴郎鼓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
2024-03-23 13:35:21
民间舞蹈特色 | 少数民族...
撒拉族民间舞蹈。撒拉族的民间舞蹈动作灵敏,富于表现力,具有中亚细亚...
2024-03-23 13:31:46
民间舞蹈特色 | 中国地区...
灵星舞,汉代舞蹈。由男童16人表演。动作模拟田间劳动,有除草、耕种...
2024-03-23 13:27:42
民间舞蹈特色 | 中国地区...
钹舞,亦称“花钹舞”、“飞钹”、“对花钹”。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2024-03-23 13:22:5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