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陕西传统舞蹈《洛川蹩鼓》
阿标
2024-03-21 14:09:36
0

1

洛川蹩鼓,是陕西省洛川县传统舞蹈,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洛川蹩鼓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洛川县黄章、永乡、旧县等乡村,为延安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陕西方言称蹦跳为蹩,此舞以蹦跳为特征,故称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点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种舞蹈动作,表演时,鼓手腹前挎个直径约50厘米的扁圆鼓,边击鼓、边蹦跳。

2006年5月20日,洛川蹩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4。

历史渊源

2

陕西洛川蹩鼓,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扎根于陕北黄土高原。洛川县与黄陵接壤,同属中华民族先祖轩辕黄帝故地,洛川县志记载,洛川在禹贡时属雍之城,商时期属西河国地盘。公元前一千多年属周人活动地区。先民在开发自然,防御猛兽,抗击异族犯扰的斗争中,在新石器时就发明了鼓(土鼓)。

春秋时,鼓已发展为二十余种,如建鼓、高鼓、雷鼓、灵鼓、路鼓、神鼓、土鼓等,鼓以其特殊发音功能及音响效果在社会各方面得应用,除用于王公贵族礼仪,祭祀、娱乐、报时外,还被广泛用于军中鼓舞士气。传说在古代的魏长城烽火台都置有鼓和柴火、遇到敌人袭击或紧急军情则点火击鼓报警,用以调兵遣将。军队出征要击鼓助战,得胜回营要鼓乐相迎,鼓是古代军队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而历经千年岁月。在洛川蹩鼓之乡如黄章、旧县镇一代,都有魏长城、及烽火台的遗墟,由此看来蹩鼓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军中萌生。(由当代蹩鼓的鼓形建制,极似于秦俑坑发现的鼓的遗骸,俑坑鼓为偏园形体,腔径68风米约二尺,面径高均和当代洛川蹩鼓所用之鼓相似)。

西汉时,“鼓吹”乐兴起,为皇帝所用,称为“皇门鼓吹”,后发展到马上演奏,称为“骑吹”正式作为军乐仪仗。那么蹩鼓起源于军事也受到“骑吹”的影响,传统蹩鼓表演时有如万马奔腾之状,及其跨步表演有如骑马姿势。而洛川地处中国北方,可能是“骑吹”较早产生的地方,有人认为东汉公元(189年)年匈奴人南下洛川一代,传来“茄”“角”“髀鼓” 等乐器,(转鼓扁而小的一种鼓)并据《说文》解释为“骑鼓”。推论:洛川蹩鼓受“牌鼓”的影响形成。但这时比西汉时鼓吹兴起的时间晚数百年,当然这一推论不可排除,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乐器发展史来看当代蹩鼓所用的三种打击器必然是逐渐完善的。春秋战国前就有“群音之长”的“鼓”,在西汉时“鼓吹”兴起,并有“短筲跷歌”(据载:汉时钹由天竺传入)蹩鼓在铙传入后才能加入。魏时才产生了锣。那么现蹩鼓中的鼓、锣钹,这三种乐器的完善也须经数百年才能达到今天的样子。

唐时“倡优杂技不息于前,鼓吹繁声亟闻于外”。 “鼓乐鼓舞”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宋代鼓舞更为发展,比较有名的“讶鼓舞”“长鼓舞”等。宋代的“讶鼓”在形制,系法和表演颇似“蹩鼓”:大小相近,均为胸前腰系,以表现军民生活为主。蹩鼓也与民间社火各种形式结合成为综合性广场艺术。并借助民间节令、庆典、社祀礼仪等民俗活动历经明、清一直承传至当代。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的深入普查,《洛川蹩鼓》首次在延安民间艺术调演时展演,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并称为“延安三鼓”之一,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文艺大赛中获奖。还成为编创《延安武鼓》、《黄土雄风》等舞蹈作品的主体。并成为陕西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节目。每逢春节,洛川县的许多村镇,皆以击鼓欢跳《整鼓》,以庆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成就和变化。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蹩鼓是洛川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广场艺术。它形成在当地群众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很大的文化娱乐价值,还是重要的礼仪工具;此外,还有一定的军事作用和较大的健身功能及鼓舞生产的作用。

蹩鼓是陕西省鼓舞中最具特色形成较早的舞蹈形式之一,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化的反映,同时又寄托着人们的思想信仰、伦理道德、风格情趣,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国其他鼓舞中实属罕见,同时它对研究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发扬、抢救、保护洛川蹩鼓对延安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传承人物

张万玖,男,汉族,1951年生,陕西延安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洛川蹩鼓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洛川县申报。

保护措施

从1982年起,洛川县政府责成文化部门采取了重点行政村保护措施,利用普查、培训,进行整理和提高。

1988年,黄章乡政府率先成立蹩鼓艺术协会,会员600多人。

1996年,洛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蹩鼓)。

2004 年,洛川县政府召开会议,就民间文化(洛川蹩鼓)保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2014年12月16日,洛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启动仪式暨《洛川蹩鼓教程》首发式在凤栖中学举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洛川县文化馆获得“洛川蹩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洛川蹩鼓”项目保护单位洛川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民间舞蹈特色 | 藏族《锅...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
2024-03-23 13:42:38
民间舞蹈特色 | 土族自治...
安昭是一种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于互助。每当欢度佳节、庆祝丰收和举行...
2024-03-23 13:38:17
民间舞蹈特色 | 甘肃卓尼...
巴郎鼓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称“莎姆舞”、“莎目舞”、“沙...
2024-03-23 13:35:21
民间舞蹈特色 | 少数民族...
撒拉族民间舞蹈。撒拉族的民间舞蹈动作灵敏,富于表现力,具有中亚细亚...
2024-03-23 13:31:46
民间舞蹈特色 | 中国地区...
灵星舞,汉代舞蹈。由男童16人表演。动作模拟田间劳动,有除草、耕种...
2024-03-23 13:27:42
民间舞蹈特色 | 中国地区...
钹舞,亦称“花钹舞”、“飞钹”、“对花钹”。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2024-03-23 13:22:5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