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区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果卓”的藏语本义是“圆圈舞”,汉语又称“锅庄”。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以其神奇瑰丽、魅力弥久,不仅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也引起了外来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人们的青睐和激赏。果卓为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较为古老的项目之一。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起源于达布(现加查)地区。
2006年,山南昌果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9。
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镇魔,从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开来。山南大部分村庄都有卓舞队,后来这一舞蹈形式又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当代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
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琐记》中称,藏民“俗音跳锅庄嘉会”,其舞蹈形态是男女纷沓,连臂踏歌、携手成圈,腾足于空等。锅庄舞除礼赞佛菩萨寺院之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歌咏山川景色,赞美家乡,倾吐爱情,歌颂幸福生活等。如歌词中有“雪山啊,快闪开,雄鹰要展开翅膀;森林啊,快让路,青年人要迈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现舞姿又重情绪表现,显示了藏族人民的膘悍气质。
2006年5月20日,山南昌果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价值
山南昌果卓舞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景致,在世界舞蹈之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果卓不仅是藏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存民族体育文化中历史最悠久、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较为深远的一个项目,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果卓与其母体藏族传统文化一样,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民族项目,它的虚拟写意的表现手法,程式化的表演手段以及其中唱词的风格都与其他古老民族的传统体育凤格相接近,如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希腊、印度舞蹈体育。并且,它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以及民间原创意味较浓,有特殊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传承现状
山南昌果卓舞在民闾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应下大力气加以有效保护,以免失传。
传承人物
边巴次仁,男,藏族,1963年生,西藏贡嘎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南昌果卓舞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
索朗,男,藏族,1974年生,西藏贡嘎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南昌果卓舞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专项保护西藏非遗代表作,其中就有山南昌果卓舞。
2012年06月26日,山南昌果卓舞已经走进了山南地区贡嘎县昌果乡小学课堂。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南昌果卓舞”项目保护单位西藏贡嘎县文化局(文物局)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