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江西广昌传统戏剧《广昌孟戏》
阿标
2024-03-21 20:06:06
0

1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专唱孟姜女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唱腔为曲牌体,唱南北曲,俗称盱河高腔。广昌孟戏流行于广昌县境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广昌孟戏约起源于明末,在广昌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舍溪孟戏已在20世纪60年代自然湮灭。广昌孟戏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有两个民间戏班演唱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戏曲,剧情都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地人俗称“孟戏”。广昌孟戏作为一种酬神祭祖的宗族戏,有一定的演出习俗。甘竹大路背戏班和赤溪戏班出帅时间分别为正月初一上午和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任选一日上午。

2006年5月,广昌孟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4。

历史渊源

2

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秦始皇正徽招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万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万喜良;埋葬万喜良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广昌孟戏就以这个传说作为题材。

溯源

明万历、嘉靖年间,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昆曲、陇东调等多种戏曲声腔流入广昌,彼此交融,新老腔并存。至万历(公元1573—1620年)年间,广昌兴起一种“神戏”,以甘竹镇赤溪、舍溪、大路背最盛,每年春节上演孟姜女连台大戏,逐渐形成风俗,这就是孟戏的雏形。

孟戏在广昌原有三路,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舍溪孟戏已在20世纪60年代自然湮灭。

赤溪曾家孟戏被认为是元本,属两夜连台本,全剧共64场,需9个小时演完,一个晚上演一本。

大路背刘家孟戏是明传奇本,始演于明万历年间,是3夜连台本,全剧共69场,需11个小时演完,分三个晚上演出。

1981年广昌盱河戏剧团把大路背的“孟戏”改称《长城记》,唱高腔和乱弹,使孟戏得以延续。

传承保护

8fcfeb0b93184378b70dd1f29f28e509_th

传承价值

“广昌孟戏”已得到我国戏曲、音乐界广泛认可,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广昌孟戏收录于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传承人物

李安平,男,汉族,1968年4月生,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人。2008年2月,李安平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广昌县申报。

曾国林,男,汉族,1955年生。2008年2月,曾国林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广昌县申报。

传承现状

“文革”后,江西省文化厅和地方文化局对广昌孟戏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抢救保护工作。但由于财政紧张,许多规划和措施无法迅速落到实处,剧种传人日益老化,后继乏人,如再不设法挽救,很可能也会像舍溪孟戏那样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保护措施

1980年11月,戏曲史专家流沙到甘竹对孟戏深入调查。不久,发表专著《广昌孟戏遗存的海盐腔调查》。

1981年10月,在广昌县城召开老艺人座谈会。会后,老艺人谢梅生将已散失的3本刘家孟戏笔录出来,全部录音。

1982年10月,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联合举行的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上,广昌盱河戏剧团整理的孟戏折子戏《画桥分别》、《姜女送衣》、《滴血认夫》做展览演出,吁河高腔又一次掀起轰动。期间,召开吁河高腔学术研讨会,参加人员大部分是国内有名的戏剧家和戏曲音乐家,还有几位外国研究者。

1984年7月,广昌县吁河戏剧团排练全套3本刘家孟戏。10月,江西省戏曲研究所对其全部录像。同时录像的还有孟戏折子戏《画桥分别》、《姜女送衣》和《滴血认夫》。

1990年12月,完成对曾家孟戏高腔全部唱腔的录音,由曾家孟戏老艺人曾德祺演唱。至此,对广昌孟戏的挖掘抢救工作基本完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西省广昌县文化馆获得“广昌孟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昌孟戏项目评估合格,江西省广昌县文化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江西省宜黄传统戏...
宜黄戏,亦称“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由明末清初形成...
2024-03-23 15:12:30
非遗 | 江西广昌传统戏剧...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专唱孟姜女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唱腔为曲牌体,唱南北...
2024-03-21 20:06:06
非遗 |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
弋阳腔,是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1 17:44:55
非遗 |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高腔原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
2024-03-21 17:27:12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