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东汕尾传统戏剧《正字戏》
阿标
2024-03-21 20:09:39
0

1

正字戏,广东省汕尾市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因唱“官腔”(正音(用中州官话唱念))而区别于用闽南语系方言(白字)演唱的地方戏,兼具高腔、昆腔、乱弹、皮黄、小调等声腔,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被称为“南戏活化石”。 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两县,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

2006年5月20日,正字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5。

历史渊源

2

正字戏早期为南戏一支。

明宣德七年(1432年),有手抄剧本《刘希必金钗记》,因该本卷末题“ 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卷终下”一行字中有“正字”二字。《刘希必金钗记》是南戏失传本,该本锣鼓谱的记音标识与正字戏文戏的锣鼓经基本一致,其中有丑饰婆、净饰配角插科打诨的表演,正字戏的表演也有这种例规,所以正字戏的来源与南戏有关。

明万历年间黄绅撰《石桥场土城记》谓陆丰县碣石卫“国初以来,歌舞相闻”。

嘉靖以后戏台建筑成群,万历年间在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修建戏台专演正字戏,并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把戏台扩建成可容两个戏班合演的大戏台。

元山寺修有供艺人食宿的戏馆,西库房墙壁写着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1961年的玄武山历届神诞戏“总理”的名字。据说最古老的正字戏班社双喜班,乾隆四十二年创建后持续活动至1960年。

清朝中叶,正字戏在潮州一带演出甚为活跃,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潮州田元帅庙时,碑文记“正音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捐银数多于潮音班1倍。

现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贝淑仪手抄《荆钗记》演出本,标有生、旦、外、占、末、丑、净、夫、小、杂10种演出行当。

光绪、宣统年间,“在潮州具有古代艺术文化价值的正音戏……尚有万利班、老永丰班、新永丰班、老三胜班、新三胜班……来往潮州府各县演唱……忆儿时爱着老三胜、新永丰班之跳火圈、跳剑窗、吊辫。老三胜班演白鸟记,其骑布马之台步,亦博得彩声。午夜,诸班多串演潮音,以冀迎合大众”。(萧遥天《潮州戏剧志》)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陆丰碣石玄武山祖庙重光,除聘请常于该处演出的正字戏班演出外,还云集6个剧种的10多个戏班助庆。这时也有正字戏班远涉重洋到东南亚演出。

清末民初,正字戏渐次退出潮州府地区,偏处海丰、陆丰两县演出提纲戏维持。正生郑乃二遗留“宣统元年岁次已酉二月十五日置”的一本提纲戏集载有十多个剧目,除一出《鸿门宴》外,其余均为“三国戏”。

民国以后,正字戏已不如前期昌盛,虽以锣鼓喧阗、弓马武术的提纲戏为号召,午夜串演潮音戏吸引观众,但已不能保持当年盛况。

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海、陆丰和东江地区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的发动组织下,正字戏和西秦戏、白字戏的艺人联合成立梨园工会,一度以民主管理方式去取代旧戏班的管理制度,有些艺人还参加了海、陆丰农民武装起义。

民国十六年11月,海丰县苏维埃民主政府成立,经过正字戏及其他剧种艺人的争取,在同年11月18日召开的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建设革命新文化决议(草案)》,其中有包括正字戏在内的“改良戏剧”的内容。但是草案未及实施,革命便遭到挫折,艺人有的被杀害,有的逃难他乡。

民国三十二年,发生大饥荒,许多艺人不幸饿死,有的改行他业,正字戏濒临绝境,只剩下4个行头破烂不堪的班社。

建国后,正字戏在当地人民政府扶持下恢复了专业剧团,进行“改戏、改人、改制”的工作,招收女演员改变过去全男班的状况。

1953年后,在老艺人带领下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演出的《百日缘》、《百花赠剑》、《古城会》、《金叶菊》、《张飞归家》、《掷钗》、《白兔记》、《断机教子》、《倒铜旗》等剧目,既保持古老质朴的艺术特色,又有所革新发展,颇受观众欢迎。

1960年秋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的海丰县永丰和陆丰县双喜两个正字戏剧团的基础上合并成立汕头专区正字戏剧团,通过老艺人陈宝寿、蔡十二、刘妈倩等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又整理演出了《六郎罪子》、《武松杀嫂》、《方世玉打擂》、《小迫嫁》、《张春郎削发》等传统剧目,也获得观众的好评。

传承保护

3

广东省海丰县档案馆珍藏有“海陆丰正字戏传承手抄提纲本”156卷,合计4426页。它是海陆丰正字戏的唯一传承载体,多数形成于明、清、民国时期,是正字戏艺人为适应演出需要,手抄而成。

传承价值

正字戏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和丰富的遗产价值;同时,正字戏是古老南戏的变体,为戏曲声腔的流变和地方文化对戏曲的影响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传承人物

彭美英,女,1944年10月出生。2008年2月15日,彭美英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申报。项目名称:正字戏。

黄壮营,男,1962年出生。2008年2月15日,黄壮营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申报。项目名称:正字戏。

保护措施

1978年,全中国都在恢复演古装戏,陆丰市开办了戏曲培训班,学员有2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是该班的主要老师,专注于培养正字戏的接班人。在她的苦心栽培下,吴国亮、黄壮营等正字戏接班人涌现出来。2008年,剧团开门招选34名学员,被选送到粤剧艺术学校和揭阳艺校学习基本功,2012年又招收15名学员送往揭阳艺校学习,且都是“90后”和“00后”的年轻小演员,正字戏开始吐出新翠。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获得正字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正字戏项目评估合格,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东省河源传统戏...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
2024-03-25 14:59:34
非遗 | 广东省汕尾传统戏...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汕尾...
2024-03-25 14:56:42
非遗 | 广东海丰传统戏剧...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汕尾、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
2024-03-23 16:13:35
非遗 | 广东汕尾传统戏剧...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因唱“官腔”(正音(用中州官话唱念))而区别于用...
2024-03-21 20:09:39
非遗 | 广东揭阳传统戏剧...
潮剧,俗称潮音、潮调、白字戏,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
2024-03-21 17:23:29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