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河北石家庄传统戏剧《石家庄丝弦》
阿标
2024-03-23 15:23:03
0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家庄丝弦起源于明末,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丝弦剧种按其方位不同可以分为五路丝弦,即东、西、南、北、中五路,石家庄丝弦为“中路丝弦”。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激越悠扬,慷慨奔放。

2006年5月20日,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0。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获得“石家庄丝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1

丝弦戏据传年代久远,但由于丝弦戏属于纯粹的农民戏,一直在民间生存,所以相关资料,尤其是官方资料匮乏,很难对丝弦戏形成的具体年代作出确切的界定,但从有限的相关资料和丝弦剧种特点的演变考察分析可以推断,丝弦戏的产生年代最迟不会晚于明朝末年。

丝弦作为河北省的地方大戏,在解放前曾流行于河北省的中南部地区和保定东部地区,而且还遍及到山西省晋中东部以及雁北地区,流行区域范围大致为:以石家庄为中心,东到沧州的献县、保定的高阳一带;西到山西的和顺、晋阳、平定一带;北起山西的浑源、繁峙、灵丘地区;南达邢台的沙河、广宗、平乡县境。

但由于种种原因,丝弦这一独具特色的古老剧种没能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而发展,而是不断萎缩,到解放初时,“五路”中已有东、西、南、北四路消失或是基本消失,只剩下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中路”丝弦,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还有所发展。清末民初至1937年间,各地涌现出了许多丝弦班社,有的还与老调、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出现“三合班”,有的还出现过兼唱乱弹、京剧的“五腔班”。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的演出活动陷入低潮,为了生计,“正定红”刘魁显和“平山红”封广亭等艺人在整合丝弦演出资源的基础上创建了“玉顺班”,这是一个季节性的演出团体。为了扩大演出市场和影响,他们挤进了石家庄走入了城市,对戏班进行了改制,改原来的包银制为按股分红,变季节性演出为经常性演出,同时“玉顺班”易名为“隆顺和剧社”。虽然他们在城市的常年性演出,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但也仅限于石家庄地区一带,因此,河北省丝弦戏现在亦统称石家庄丝弦戏。

石家庄市在1947年解放后,丝弦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的复兴发展一直持续到“文革”前。

周总理曾经五次观看丝弦演出。但“文革”开始,传统戏禁演,持续了十几年的丝弦辉煌期终于被迫落下帷幕。

“文化大革命”首先是从文化艺术界开始的,因此文化艺术界必然是重灾区。被认为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了社会主义舞台的传统戏,从1966年的年初就被禁演了。丝弦也同样如此,从辉煌的鼎盛时期一下子跌入“停滞”的谷底。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同时也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文化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也来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1977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河北省召开了全省文艺会演大会。这次文艺会演,对戏曲的解放和恢复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拉开了石家庄丝弦戏恢复再兴的大幕,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丝弦大戏再一次唱响。

进入19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之后,石家庄丝弦再次衰落入低谷,并且较长时期地在低谷中徘徊迷茫,专业剧团一度进入困境。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石家庄丝弦是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在河北地方剧种中占有较高地位,有“昆高丝乱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丝弦”之说。

丝弦是元曲遗存,以元代小令、明清俗曲为基础,吸收融合明代中后期流行于河北中南部的“弄傀儡”的表演和演唱特色演变而来。其曲牌体和板腔体混合的音乐体系,真声唱字、假声拖腔的独特演唱方法,以各地乡音为基础的唱念特色,及其特技表演,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丝弦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各剧种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有“一昆(曲)二高(腔)三丝弦”之说,在多个剧种同时演出时,只有昆曲、高腔和丝弦开锣(俗称“打通”)之后,其他剧种才‘能开锣演出。清中叶后,丝弦与昆曲、高腔、河北乱弹并称“神流”,其他地方剧种则称为“海流”。咸丰年间,流行于石家庄、正定一带的中路丝弦经常与老调同台演出,使老调的剧目、音乐传到丝弦。老调也受到丝弦的影响,丰富了剧目和音乐唱腔。

丝弦为曲牌体和板腔体混合声腔,音乐色彩十分丰富,真声唱字,假声拖腔的演唱方法独具风韵,唱念以各地乡音为基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亲和力。高超独特的特技表演,显示出其唱做并重的艺术追求。

传承人物

边树森,男,汉族,1940年12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县人,现居住河北省石家庄市。2008年2月,边树森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石家庄市申报。

张鹤林,男,汉族,1944年12月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人,现居住河北省石家庄市。2008年2月,张鹤林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石家庄市申报。

安录昌,男,汉族,1937年10月生。2009年6月,安录昌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石家庄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05年,石家庄丝弦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家庄市文化局明确提出了将石家庄丝弦作为石家庄特色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全力保护弘扬。石家庄市丝弦和市艺术研究所,深入开展了丝弦相关资料的普查、挖掘、整理工作,共整理传统剧本200多个,微机录入剧本50多个;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己完成了丝弦8台大戏的音像出版工作;市艺术研究所的《石家庄丝弦优秀剧作选》、《石家庄丝弦音乐简编》也在紧张编辑中。但是政府的重视力度还是不够,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剧团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加大丝弦理沦研究,加强丝弦文化教育,建立保护丝弦的管理体制,给丝弦艺校招生提供提供优惠政策。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河北省安徽省地区...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
2024-03-25 15:48:32
非遗 | 河北省地区传统戏...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
2024-03-25 14:49:00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
2024-03-23 17:19:27
非遗 | 河北石家庄传统戏...
石家庄丝弦起源于明末,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
2024-03-23 15:23:03
非遗 | 北京河北天津传统...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
2024-03-21 20:41:3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