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河北省地区传统戏剧《哈哈腔》
阿标
2024-03-25 14:49:00
0

1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哈哈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中路”、“东路”、“西路”三路流派。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保定市清苑区哈哈腔剧团、青县哈哈腔戏剧协会获得“哈哈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2

起源

哈哈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形成的。在明代的时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了。据《沧县县志》记载:“哈哈腔发源于盐山、庆云……”

到了清代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了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都出现过一些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同治、光绪年间的马老合(南瓜旦)、孙芝兰、徐清文;民国以来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 

发展

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麻坊的部分地区。

到20世纪初的时候,哈哈腔进入了兴盛阶段。任丘刘清海、文安董金喜等人的玉升合班在北京东安市场演出将近两年,后来,又到天津同兴茶园演唱。

从这之后,哈哈腔曾经多次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演出。在河北省沧州、保定、衡水、廊坊、石家庄等地的哈哈腔子弟会,半职业班社也很活跃。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哈哈腔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清苑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近代清苑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传承现状

由于造诣较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哈哈腔处于濒危境地,急需弘扬和保护。

传承人物

裘印昌,男,汉族,1944年生,河北唐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哈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

刘宗发,男,汉族,1950年生,河北青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哈腔代表性传承人。 

王兰荣,女,汉族,1957年生,河北清苑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哈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三级导演。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北省清苑县建有专业的哈哈腔剧团,在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及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保定市清苑区哈哈腔剧团、青县哈哈腔戏剧协会获得“哈哈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保定市清苑区哈哈腔剧团、青县哈哈腔戏剧协会获得“哈哈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河北省安徽省地区...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
2024-03-25 15:48:32
非遗 | 河北省地区传统戏...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
2024-03-25 14:49:00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
2024-03-23 17:19:27
非遗 | 河北石家庄传统戏...
石家庄丝弦起源于明末,流传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
2024-03-23 15:23:03
非遗 | 北京河北天津传统...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
2024-03-21 20:41:37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哈哈腔》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根据山...
2024-03-13 14:50:1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