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山西省长治市传统曲艺《潞安大鼓》
阿标
2024-03-25 16:41:27
0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

潞安大鼓善于吸收兄弟艺术形式的长处,对丰富群众生活、繁荣地方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富于乡土气息。

2006年5月20日,该潞安大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Ⅴ-9。

历史沿革

2

渊源背景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说唱艺人自发组织“三皇会”,走街串巷,靠说“愿书”、 “神会”,养家糊口。清乾隆三年(1739年),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会”。据此,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早期艺人主要为盲人。

发展情况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创建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也开创了上党说唱艺术史上的新纪元,他们解散“二皇会”,纷纷成立抗日宣传队,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主动根据上级指示,积极进行地方曲艺改革,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1944年),太行山支教处成立“五县曲艺联合会”,人们积极演唱抗日新书目,成为抗日宣传的生力军,潞安大鼓成为一种成熟的民间艺术形式。当时,编新唱新蔚然成风,较有彩响的新书目不下1000篇。部队、地方文工团、机关、学校的曲艺演唱也十分活跃。不少剧团开戏前,总要将当时的任务、方针,编成鼓书演唱。

民国二十三年(1945年),长治街坊,潞安大鼓迎来了新的春天。次年,张银蛾和于书田等七人加入民主政府组织的曲艺宣传队,这也是潞安大鼓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

1959年,潞安大鼓曲艺队吸收的女艺人师爱玉大胆对“流水”等板式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合女演员演唱并具有各种行当的优美唱腔,调号从“G”升为“D”调,乐器增加了唢呐、笙等,打击乐器中去掉书鼓改用堂鼓,使人耳目一新。

20世纪70年代,潞安大鼓曲艺日趋繁荣,于书田、师爱玉、焦天保、杜玉山、李长生、李二狗等民间艺术家备受群众欢迎。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文艺工作者在继承老艺人多年结晶的基础上,对潞安大鼓的传统唱腔再次进行了改革。

传承保护

1

流传现状

20世纪末期以来,潞安大鼓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空前困难,亟需大力抢救保护。

首先,新型文化的不断冲击。让潞安大鼓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随着西学不断涌人东方,中国音乐走着一条与西方强势文化接轨的改革之路,也就是以西方音乐为尺度,不断的改造本土音乐:其结果不仅改造了音乐,也改造了国民的欣赏视角,使国民的观念日益西化,对西化音乐的认同和对本土音乐的失聪越来越严重。由于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文化背景、社会构造、美学价值标准及表现形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得许多不应西化的东西也被西化了,而这样的现象使得本土音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潞安大鼓就成了被忽视的对象,展示的舞台被慢慢缩小。展示的机会逐渐被侵占,给潞安大鼓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其次,一些颇有造诣的鼓书艺人也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而年轻一代在技艺上能够独树一帜的又较少:很可能潞安大鼓在传承人上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没有了传人,曲种就无法得到留存,这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这很有可能将会导致曲种逐渐走向消失。

最后是潞安大鼓本身,自身的创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虽然有不少的艺术团体存在,但是吸引不了新一代人们的眼球,观看的观众,只停留在年龄偏大的群众。若如此下去,潞安大鼓同样会面临着失去市场、失去消费者的问题。

保护措施

为使路安大鼓及民间社火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治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通过建立保护机制,成立组织机构,开展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有效保建立保护机制。

1、在文化战略上将路安大鼓和民间社火列入重要艺术发展项日,并投入专项资金扶持,建立政策保护机制

2、以专业演出团体为主体,以县职教中心及民间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建立以鼓舞民间艺人创作优秀作品为主的奖惩机制成立组织机构:县里成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长治县曲艺家协会和长治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开展文化活动:以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文化活动为主线,以各种节日活动、纪念日为契机,大力开展路安大鼓和民间社火描台赛和演出活动,井积极筹办举行民间艺术节。

传承人物

王海燕,女,1976年12月出生,长治县东和村人。2008年被山西省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潞安大鼓的传承人。她从小喜爱地方曲艺潞安大鼓,把传承潞安大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15岁拜民间艺人王葵花为师随团学唱,18岁出师自己挑牌组团行台演出。

入选非遗

2006年6月,路安大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长治县文化服务中心获得“潞安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长治市上党区文旅发展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长治市传统...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
2024-03-25 16:41:27
中国曲艺艺术《潞安大鼓》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
2024-03-15 10:20:0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