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北京市宣武区传统杂技《抖空竹》
阿标
2024-03-26 13:30:10
0

抖空竹,流行于北京市的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2006年5月20日,抖空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Ⅵ-4。

历史渊源

2

抖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说:“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亦蛙羌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古代的这类所谓“空钟”,北京俗称“抽绳转”,天津人叫它“闷壶卢”,有的地方叫“地铃”,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游乐》引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说:“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指北京)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综上所述,空钟也罢,闷壶卢、地铃也罢,都是同一玩具。不过,一般所说的“空竹”,是专指抖在空中嗡嗡作响的那一种。这种空竹,明代末年成书的《帝京景物略》中尚无记述。到了清代,有关记述渐渐增多起来,抖空竹遂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这种典型的空竹,一般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轮和轮面为木制,轮圈为竹制,竹盆中空,有哨孔,旋转时可发出嗡嗡嗡的响声。空竹中柱腰细,以便于缠线绳抖动时旋转。抖空竹者双手各持两根二尺左右长短的小木棍(或小竹棍),其顶端皆系一根约五尺长的棉线绳,两手握住小木棍的两端,使线绳绕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地抖动,加速旋转使之发出鸣叫声。

清代一位不知名的人所著的《燕京杂记》在记述当年京师空竹的制法、玩法时这样说过:“京师儿童有抖空竹之戏,截竹为二,短筒中作小千,连而不断,实其两头,窍其中间,以绳绕其小干,引两端而擞抖之,声如洪钟,甚为可听。”

清代的空竹除了在民间儿童中流行,还被传入宫中,为宫中妇女所喜爱,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抖的方式。清人无名氏《玩空竹》诗曾这样形容:“上元值宴玉熙宫,歌舞朝朝乐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亲来阶下抖空中。”原注云:“空中,玩器之一。近舞于京师,新年,王孙、贵姬擅长者皆为之。宫中妃嫔亦多好焉。舞式有‘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等。”抖空竹的花样也不算少,除以上所述及的花样之外,还有“攀十字架”“扔高”、“张飞骗马”“猴爬竿”等。尤其是“扔高”,有的能将空竹抛向空中达数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线承接,准确无误,堪称一绝。

抖空竹自清代以后得到了继续发展,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也成为了杂技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抖空竹是典型的基础性节律性运动项目。除对基础代谢的提高有显著帮助外,其动作中腕、肘、肩等部的活动带有典型的上肢关节针对性节律运动特征。抖空竹运动的关键部位在肩部,做提、拉、抖、盘、抛、接等动作,锻炼时,肩关节周围的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等会有节律地收缩,加快了血液的流动,有助于增加肩关节的动作幅度和活动范围。

传承状况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空竹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其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李连元,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1-0036,项目名称: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申报。

张国良,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1-0035,项目名称: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获得“抖空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北京空竹博物馆组织传承人走进300多所小学、200多所中学和大学,以及社区、机关单位进行讲授、展示和传承。同时,博物馆收集整理了许多与空竹相关的书籍及图片视频,空竹制作传承人还创新研发了许多有纪念意义收藏版的空竹艺术精品,如奥运系列空竹、60年大庆空竹、建党90周年空竹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与空竹相关的资料和实物。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空竹文化艺术团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北京市宣武区传统...
抖空竹,流行于北京市的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
2024-03-26 13:30:10
非遗 | 北京市传统杂技《...
天桥中幡,北京市地方传统民俗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
2024-03-26 11:37:29
中国表演艺术《抖空竹》
抖空竹,流行于北京市的传统体育,空竹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
2024-03-15 22:36:26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