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湖北省十堰市传统竞技《武当武术》
阿标
2024-03-26 13:47:06
0

武当武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术流派,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 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剑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领,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张三丰的《太极拳总论》、《太极拳歌》和《太极拳十三式》三部著作之中。

2007年6月5日,武当武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Ⅵ-8。

历史渊源

1

关于武当武术起源有多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出自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据文中记载,北宋末年,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应诏入京,途中他遇到百余人的贼匪,夜晚梦中三清神尊教授他拳法,第二天张三丰用梦中所学拳法独自一人将贼人尽数消灭。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张三丰原是少林弟子,他精通少林五拳,后将该拳法与棉长拳结合到一起加以改进,形成了与少林武术不同的更偏重于防卫的内家功夫。少林拳以外功见长,攻击性强,但经张三丰改进后的拳法则注重内功的修炼,防守性更强。张三丰经过十年的苦心钻研,功成后创立了武当派。此后,武当武术逐渐被人所知,继而又出现了一些支派,比如太极、形意和八卦等。

明代时武当武术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得以高速发展起来,武当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形成的。据传,将武当武术发扬光大的是明代温州人张松溪,他生于1506年,卒于1620年。虽然在他之前,陕西人王宗和温州人陈州同的内家拳已略有名气,但真正将内家拳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却是张松溪。他早年习得了内家拳法,并在其基础上吸收了峨眉武术的精华,创立了武当松溪派。当年有一个传说,少林僧人听闻武当张松溪的武功高强,便来到武当山一较高下。其中一名僧人首先挑战张松溪,面对挑战,张松溪道长仍然安静地坐着,袖手相对,没有任何动作。少林僧跃身腾空施展连环腿,当攻势将至的一刻,张松溪稍稍侧了下身,抬手轻轻拖带,少林僧人便猛地被击出窗外。武当武术因此声名远播,很多人前来武当山习武。

武当派此后又出现了很多高手,如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等。

传承保护

2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武当武术的传承也出现了一些障碍。首先,武当武术早期受道教“隐秘单传”思想束缚,传播面窄;其次,现在的一些传人大都年事已高,且散居全国各地,挖掘利用武当武术资源受到限制;再次,武当武术理论研究工作不够,其文化意义有待深入挖掘。

传承人物

赵剑英,女,汉族,湖北丹江口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武当山道教武术总教练,武当山剑英国术馆馆长。1926年9月生,自幼生活在湖北武当山脚下。受当地武当武术的熏陶,6岁开始便跟随大哥的朋友学一些大洪拳、小洪拳等民间武术。1980年,54岁的赵剑英代表湖北队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时,认识了浙江代表队的金子张,并拜其为师,成为武当武术全真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2011年去世。

保护措施

1978年以后,“武当拳法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被列入原国家体委的第一个武术科研课题。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举行后,散在各地的武当派各门拳种拳法被逐步挖掘出来。湖北省率先挖掘岀拳种8门,后来搜集到各地挖掘整理的武当派拳种功法30多门。有关部门还成立了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出版了《武当》杂志。

截至2003年,湖北省和十堰市体育局、武汉体育学院、《武当》杂志社等单位和武当武术热心者,采取史料考证、调查探访、讨论辨析等方法,并通过武当功理功法研讨会、武当文化武术节、广泛召开武术专家、学者和武当民间老拳师座谈会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挖掘,查阅了有关史料近万册,笔录碑托数百件,先后已搜集整理出隐于民间濒临失传的武当古拳法、功法、套路及养生秘诀等有关史料1000余万字,已确认武当武术100多个门派和500多种拳谱。 

武术馆

1996年,武当山剑英国术馆建馆,该馆以“弘扬武当武术,强身健身养生”为办学方针,是市武术协会的中枢机构,2009年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传承基地称号,是湖北函授大学、郧阳师专体育系武术文化教学基地,集教学、培训、演出、交流、营销为一体,提供食宿服务。

截至2003年,十堰市先后办起20多所武术馆校,先后培训海内外学员1万多人,为培养武术人才推进全民健身作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与此同时,全市先后组织武当武术交流、表演团有600余人次,走访了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20多国家和中国国内20多个城市。

武术协会

2003年3月,湖北十堰市武当武术协会成立。

2014年12月,武当武术协会天津分会成立。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当武术”项目保护单位十堰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湖北省十堰市传统...
武当武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术流派,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
2024-03-26 13:47:06
中国武术艺术《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武术流派,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
2024-03-15 23:19:4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