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美术《雷山苗绣》
阿标
2024-03-26 17:54:53
0

苗绣(雷山苗绣),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绣(雷山苗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并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征等的表达技巧,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

2006年5月20日,苗绣(雷山苗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22。

历史渊源

2

苗绣是较具特色的一种中华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东谢苗族是“卉服鸟章”,即在服装绣上许多花、鸟图样。明代时,贵阳苗族喜用彩线挑成“土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清代文献记载苗族刺绣织锦的较多,如黔东清水江苗族刺的“锦衣”和绣的“苗锦”。古州苗族刺绣亦多,今榕江县平永地方一户苗族农民还保存着两套乾隆时代的男女服装,都满绣彩色花纹。关于贵州、云南、川南、湖南、广西各地苗族绣花、织锦,各种史书及地方志多有记载。

苗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密切地缠绕一起,苗族的刺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意着神秘悠远的篇章,苗绣中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民族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这些残存着“人神混同”“人兽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的原始思维特征的绣品中可以看到,苗族人民营造出的龙是那样的率真稚气、热烈奔放、神奇壮丽、自由不羁。

现存的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雕题就是用刺刺破皮,涂以朱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龙、凤、夔花纹雕题,在人身上刺出现龙、凤、夔的保护色花纹,藉避龙、夔之害,战胜龙、夔,以谋生存。从苗族的《古老话》得知,苗族古代的雕题文身大师是嫁嘎。

到了濮人的后裔南蛮,发明了蚕桑之术后,雕题文身开始从残酷的保身艺术形成美的装饰艺术,出现了“描”。描就是用朱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蚕帛上描绘花纹。到了骨针、铜针、骨织板、铜织板出现后,雕题文身艺术又进一步演变成挑花和织花。到周代有了铁针,濮人后裔的挑花技艺便发展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挑花只是在蚕帛上经纬线的垂直交叉网格,挑出物体的象征图案来,这也满足不了濮人后裔。南蛮对美化生活的要求,便往凿花、绣花技艺发展。濮人后裔凿花、绣花技艺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湘绣、蛮绣。湘绣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后裔相柳一支为主体,其绣花技艺向写实逼真的艺术境界发展。楚亡后,湘氏很快融合于华夏,经过秦、汉时期,组成汉族,湘绣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绣花技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蛮绣以居住在沅江流域、乌江流域的六蛮、七戎的蛮氏为主体,其凿花、绣花、织花技艺向幻想的艺术境界发展,保持了濮人后裔挑花、绣花、织花的对称图案格局,形成苗绣、苗锦风格。

苗绣是由驩兜部与南蛮部结合;三苗部与西戎结合组成,即《尚书》说的:“串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因为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大多居住分散,不相同属,各氏族均形成各自的文身装饰艺术。到了元、明清,汉籍中不断出现了按照服饰特点将苗民分为红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的记载。红苗以七戎、六蛮为主体,以龙凤为氏族徽;花苗以凿齿民为主体,以蝶为其氏族徽;白苗、青苗以人夷、九夷为主体,以夔麟为其氏族徽;黑苗以盘瓠蛮为主体、以狗为其氏族徽。他们均以某一动物作自己氏族的代表,崇拜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较大地影响了氏族绣品装饰纹样的主体物象的表现和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各氏族间频繁的交往、装饰纹样的相互借鉴、补充、渗透的现象也日渐增多。

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苗绣(雷山苗绣)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段,广泛地运用于服饰上,成为苗族服饰中较为耀眼和灿烂的部分。除了与服饰结合的实用功能外,苗绣纹饰的丰富、色彩的绚丽和技法的多样,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此外,苗绣之所以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主要在于它具有符号化的族徽记属性。各支系的图案多样均有固定的母题和表现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传统,世代相传。其所表现的内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传承状况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该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可以说,现代文化越是发达,苗绣的传统技艺流失也越快。面对苗绣技艺所遭遇的危机,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顺利传承下去。 

传承人物

张桂英,女,苗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苗绣(雷山苗绣)。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绣(雷山苗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3月31日,雷山县开展苗绣产业赋能苗族地区乡村振兴培训活动,以激励广大传承人学习苗绣,使苗绣(雷山苗绣)得以发展。

2021年10月12日,雷山县锦绣计划培训班正式开班,以促进苗绣(雷山苗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绣(雷山苗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贵州省三都水族传...
水族马尾绣,是流传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6 19:32:30
非遗 | 贵州省雷山县传统...
苗绣(雷山苗绣),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17:54:53
中国刺绣艺术《苗绣》
苗绣(雷山苗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
2024-03-16 14:31:3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