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江西省萍乡市传统美术《萍乡湘东傩面具》
阿标
2024-03-26 22:26:40
0

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入,已祖传三代,其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以樟木刻制品为多,面具造型沿袭古法,程式独特。萍乡湘东傩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2006年5月20日,萍乡湘东傩面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45。

历史渊源

1

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人,已祖传三代,其继承的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

萍乡普遍流传着关于“铜面具”的传说。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百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

傩,起源于氏族社会的巫,是原始初民娱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它的道具中最具特色的是造型各异的面具,戴上面具于舞足蹈,以求消灾纳吉祈祷安宁,作为社会现象和人文现象流传至今。

萍乡均以扬武(吴)处师为傩神面具镌刻祖师,信仰扬武处师教、或称茅山教。奉三元唐、葛、周为主神。湘楚是巫傩发达之域。萍乡地处吴头楚尾,故巫傩文化源远流长。据有关专家考证,大部分傩面具可以上溯到宋末元初。

萍乡历代留存的面具以樟木刻制品为多,也有少量石制傩神。由于时代的变革、科学的发展,信仰的冲击,极大多数失散在农民家中(现已基本收集于傩庙内),几次考查中发现,萍乡傩神面具在数量、刻制艺术、信仰广度、艺术流源,同有傩遗存的地区相比都是非常突出的。

傩面具文化的产生、传承与发展,贯穿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如今,农耕文明渐行渐远,民间信仰的土壤渐渐消失。但依然有像赖明德父子这样的民间手艺人,坚守着古老的手艺和文化,在江西萍乡的一个小镇里,悄悄地为这项古老的文化延续时光。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萍乡傩面具的雕刻,蕴含着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其中传承着历代艺人对傩的祟信和理解,将先民们对神灵的偶像崇拜,对鬼魅疫疠的痛恨,通过面具的制作而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们至今仍能感受到远古先民请神驱鬼的巨大震慑力。

传承现状

由于手工雕刻出的傩面具技术难度大,花费时间长,年轻人多不愿学,故湘东傩面具雕刻现已后继乏人。如今,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正在进入傩面具的制作行业,促使湘东傩面具进一步市场化,由此导致许多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走向消亡。另外,传统的傩面画谱多毁于各种历史动乱中,现仅存一部完整的傩面画谱,因时代久远,损毁也十分严重。由以上种种状况可知,湘东傩面具雕刻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亟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赖明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萍乡湘东傩面具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萍乡市湘东区大力发展傩文化产业,如规划了面积为200亩的傩文化产业园,建立傩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重点发扬光大傩面具雕刻技艺。截至2015年10月,湘东区有各类面具20280个,傩面具骨干雕刻艺人18人,从业人员200多人。全区已形成了文化旅游、高端礼品、家庭装饰为一体的傩文化产业链,预计年产值近千万元。古老的傩雕,已迎来了新的生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萍乡市湘东区文化馆(萍乡市湘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获得“萍乡湘东傩面具”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萍乡湘东傩面具项目保护单位萍乡市湘东区文化馆(萍乡市湘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江西省萍乡市传统...
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22:26:40
非遗 | 江西省婺源县传统...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2024-03-26 21:54:39
中国手工艺术《萍乡湘东傩面...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傩面具雕刻源于清代,由湖南太丈传入,已祖传三代,其...
2024-03-15 17:01:49

热门资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中国传统舞蹈《南丰傩...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传统民...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湖北省秭归县民间文学... 屈原传说,湖北省秭归县地方民间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屈原传说经国务院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