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婺源三雕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从别号“雕三雕”的刘三元始,其技艺自成谱系。各种刀法是婺源三雕的关键所在,其特点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故而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较为常见。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婺源三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37。
婺源三雕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段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1626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1736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婺源三雕得到一定的发展。
婺源三雕传承人俞有桂
传承价值
婺源三雕冶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婺源三雕的传承存在的几个问题:(一)由于雕刻作品精细、复杂,掌握各种刀法的技术难度很大,学习技艺时间长,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自愿学艺的人很少。婺源三雕工艺后继乏人,有失传的危险;(二)由于年代久远,一大批徽派建筑,失修倒塌,许多婺源三雕作品随着建筑的消失而消失;(三)由于婺源三雕的文物价值的递增,不少建筑构件,如窗屏板、砖雕等被不法分子盗窃贩卖,婺源三雕部分建筑作品遭到破坏和损毁。
传承人物
俞有桂,男,1965年4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申报。
俞友鸿,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婺源县文化研究所获得“徽州三雕(婺源三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徽州三雕(婺源三雕)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婺源县文化馆。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