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上海市嘉定区传统美术《嘉定竹刻》
阿标
2024-03-26 22:32:24
0

竹刻(嘉定竹刻),上海市嘉定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嘉定竹刻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等。 [1]

2006年5月20日,上海市嘉定区申报的竹刻(嘉定竹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46。

历史渊源

2

嘉定竹刻的创始人是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的朱鹤。朱鹤字子鸣,号松邻,居于嘉定县“清浦镇”。他精通书画、金石和木刻,又与一些文人和艺术家交往颇多。在他们交流和互动中,产生了艺术灵感,试着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深刻、透雕为主要技法的嘉定竹刻。

朱鹤的儿子朱缨(1520-1587),字清甫,号小松,继承和发展了其父的竹刻艺术,在竹刻史上有“出蓝”之誉。朱鹤的孙子朱稚征,字叔子,号三松,不仅善于竹刻、书画、金石,擅长制作盆景,还会设计园林,是一个全方位的艺术家。朱稚征继承了家学,并将竹刻技艺发扬光大。经过朱氏三代人的努力,嘉定竹刻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基本确立。

朱氏三代,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不再局限于一家之学,他们打破门户之限,将竹刻技艺传给了外姓。如沈汉川、禹川(大生)兄弟、沈兼、秦一爵、王易、周乃始、殷永清、王永芳等一批竹人。

清代初期,嘉定竹刻被列为贡品,为皇室所珍爱。康熙至嘉庆时期,嘉定竹刻艺术家辈出,出现了吴之璠、封锡禄、施天章、顾珏等大师。乾隆、嘉庆时期,又出现了周颢、王之羽、邓孚嘉、王梅邻等代表人物。竹人大都精于书画,技法新颖,流派纷呈。明清之际,李流芳、钱大昕等文人学者也曾先后介入竹刻,嘉定竹刻的审美和品位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进入了全盛与高峰期。

清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时家后裔较为知名。时以成、时大经父子,刻阴阳文山水,遵前人规矩,清劲洒脱。时大经长于刻花果、酒杯之类。所制插屏、联对、珠盒、翎筒、图章、盛盘、奁具,工巧精雅独具一格。所创贴黄(将竹黄翻贴在竹器之外)为前人所未及。

民国以后,嘉定竹刻渐趋滞销,产品以贴黄为主,高雅之作很少。八一三事变后,刻竹店相继歇业。只有时文秀斋约维持至194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仅有潘行庸、叶田生等几位老竹人继续从事刻竹,赖以维持生计。

1949年后,嘉定竹刻有了专业的行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嘉定竹刻传统上主要以家族、师徒授受方式承传,朱氏浮雕透雕刻派、封氏圆雕派、吴氏薄地阳文派、周氏南宗画派等众多流派均有传人。

1955年嘉定城区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组成,1955年底,有张迎尧等八位知识青年,入组从师学艺。张迎尧的《上冬学》笔筒1956年在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1981年,嘉定县工艺品公司建立由王威等组成的竹刻小组,着手培训竹刻艺人。1985年7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致信嘉定县人民政府,信中说:“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此后嘉定竹刻有了长足发展。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嘉定竹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论是竹人、传承脉络、表现形式、创作技法、创新精神和社会声誉,都具有较大的地位与影响力。

传承状况

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效益低,所以艺人大都已转业。而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国画画家亦无人操刀刻竹,书画家和竹刻艺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嘉定竹刻的文化内涵逐渐丧失。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片竹林消失,竹刻的原材料出现匮乏。这些都导致嘉定竹刻技艺走向衰微,急需制订措施加以抢救。

传承人物

王威,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竹刻(嘉定竹刻),申报地区:上海市嘉定区。

保护措施

2005年,成立了上海市嘉定区竹刻协会,组织协调嘉定地区的竹刻艺人,推动嘉定竹刻事业的发展。

2007年,嘉定竹刻博物馆在嘉定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成并开馆,是中国国内首家非遗类专题博物馆。馆藏明清竹刻作品近百件,除少量明代作品外,大多是清代的艺术品,这些藏品分别来自上海博物馆、嘉定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家。

2009年,嘉定竹刻成功注册了商标。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海市嘉定区竹刻协会获得“竹刻(嘉定竹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竹刻(嘉定竹刻)项目保护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竹刻协会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湖南省邵阳市传统...
竹刻(宝庆竹刻),湖南省邵阳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22:32:44
非遗 | 上海市嘉定区传统...
竹刻(嘉定竹刻),上海市嘉定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6 22:32:24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
顾绣,上海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
2024-03-26 17:13:38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