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宣纸的制作,首先要经过一道皮料制作的工序和一道草料制作的工序,之后还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2006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65。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宣纸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西记》书中,里面有“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的记载,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
到了宋代时,宣纸需求量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
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绘画的繁荣,使得宣纸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人欧美各国,在当时引起轰动,经县宣纸的年产量甚至达到了近千吨。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
传承价值
宣纸制作技艺在以代一代的制作师手中已经传承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在人们的摸索和实践中,其技艺日臻完善。对于这种珍宝一般的传统纸而言,人工制作的程序大多仍不能被机器制作所取代,这其中承载的珍贵文化价值和历史积淀也必将被一代代制作者和使用者传承下来。
传承现状
宣纸生产原料——青檀皮,长杆水稻的采集,种植经济效益差,原材料出现严重危机;同时由于某些厂家不良经营行为的影响,伪劣产品损害了宣纸的声誉,市场几近混乱;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令人担忧。
传承人物
邢春荣,男,汉族,1954年3月生,安徽省泾县人。2007年6月,邢春荣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径县申报。
曹光华,男,汉族。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保护措施
1951年,由泾县人民政府牵头,成立径县宣纸联营处,为私有股份制性质,分设四个厂生产宣纸,总部在泾县县城。在选用商标时,由宣纸工人提议启用一枚“红星”为商标,以此代表宜纸工人新生,宣纸产业从此兴旺等含义。
2006年5月,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65。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宣纸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