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安徽省地区传统手工《徽墨制作技艺》
阿标
2024-03-27 21:55:30
0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墨制作技艺复杂,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

徽墨是中国特有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2006年5月,徽墨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2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 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徽墨从清代顺治年间一直到光绪、宣统年间代有传人,到了1956年1月歙县仅存老胡开文、胡开文正记、胡开文顺记、胡开文仁山氏四家墨庄,合并为地方国营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绩溪的几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而且还恢复了一些优秀的传统产品,如“苍天珍品”、“廷王圭遗法”、“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月精”、“金龟”、“玉蝉墨”、“十八罗汉”等等,都是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存的成套集锦。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文房四宝”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的墨汁已经被化学墨汁替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更不用说使用范围狭窄的墨锭了。文房四宝行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原材料紧缺、人才匮乏、生产方式落后、浪费大、成本高等问题。原料石楠树的砍伐增多,导致原料奇缺,价格疯涨,制墨企业的效益不佳。

其次,在传统徽墨制作中劳动强度大、收益不高;特别是制烟环节,脏又累,需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年轻人很少有人愿学、愿干。而老一辈的制墨艺人逐渐年老去世,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传承人物

周美洪,男,汉族,1957年6月生,安徽省绩溪县人。2007年6月,周美洪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歙县申报。

汪爱军,男,汉族,1965年2月生,安徽省绩溪县人。2009年6月,汪爱军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绩溪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1年12月29日,绩溪县徽墨协会成立大会举行,来自全县各个徽墨企业以及收藏、研究徽墨的人士代表参加会议。大会通过了《工作报告》和《章程》,选举产生了协会领导机构,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爱军当选为会长。

2018年5月3日,宣城市政协副主席宦朝东率“文房四宝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调研组,到绩溪县调研“徽墨技艺保护和产业发展”情况。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获得“徽墨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徽墨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安徽省江西省传统...
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江西省婺源县地方传统手工制砚技艺,国家级...
2024-03-27 21:58:44
非遗 | 安徽省地区传统手...
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
2024-03-27 21:55:30
非遗 | 安徽省泾县传统手...
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27 21:12:49
非遗 | 安徽省休宁县传统...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2024-03-27 17:39:19
非遗 | 安徽省芜湖市传统...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24-03-27 16:18:06
非遗 | 安徽省界首市传统...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2024-03-27 11:49:0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