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端节,流行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一般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约在农历十月初至十一月中旬)时长49天,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 [2]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申报的水族端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20。
秦汉时期,水族先民由于战争的影响,离开了原居住的邕江流域,迁徙至今黔桂边境的都柳江、龙江上游,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自古以来水族村寨家家户户主要靠马匹作为运输工具或用以代步。每到年节时,水族青年都喜爱骑马走亲串戚,共度佳节。
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端节以亥日为主干推算过节日期,过节批次多,古代分9批,今分7批。
传承价值
水族端节随着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为了适应现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变化;端节文化也随之发生着变迁,即端节在其自身结构的内部关系及与外界坏境的关系相对协调、功能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发生有序、缓慢而持续的发展和变化。端节的社交功能发生了变化,初衷的家族同聚、亲戚间走往增进水族内部成员的团结现在演变成为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同事和领导成了端节客源的一个重要部分。
传承状况
因为水族端节传统“节日圈”也需要通过同学、朋友、亲属关系中冲出限制的范围。廷牌过端节的人群主要在较偏远的地方,近几年受搬迁、移民等原因,为方便亲朋好友的走访许多过节的迁户来到社区中心的居住地过端,因而在廷牌端节不断被分散。虽然当今水族人民不断出现外出务工的现象,人口流动特别大、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传承任务更加巨大,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会发生改变,人们也不会放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出现分散现象,但端节在水族人民的心里永远生根蒂固。
文物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水族端节项目保护单位三都水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