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浙江省绍兴市传统节日民俗《大禹祭典》
阿标
2024-03-28 20:30:20
0

大禹祭典,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市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自古以来,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是华夏儿女一直遵奉和祭祀的祖先。大禹死后葬会稽后,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时数千年,承传不绝。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启,祭会稽大禹陵,启这一祭禹方式,首创祭禹祀典之先例,是国家祭典的雏形。2007年起,中国将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祭。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绍兴市申报的大禹祭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39。

历史渊源

2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

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

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4年10月11日,《浙江日报》在一版刊登了言论《绍兴何不祭大禹》,阐明了公祭大禹的历史与现实的意义;11月14日,绍兴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听取了沈才土关于开展祭祀大禹陵活动的设想,并进行了讨论;12月22日,浙江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了绍兴市委、市政府关于举行公祭大禹陵活动的汇报。会议确定,成立浙江省暨绍兴市公祭大禹陵筹备委员会。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大禹陵的第一祭,也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停祭以后的第一祭。

从2005年开始,改为每年公祭。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示,要办好公祭大禹陵活动。

2006年4月2日,来自海内外的三千余名各界人士在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祭祀广场参加公祭大禹典礼。2006年绍兴公祭大禹陵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致信绍兴市委,对公祭大禹陵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景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

2007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同意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使祭禹典礼成为国家级祭祀活动,标志着中华民族祭祀先祖形成了“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格局。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浙江绍兴拉开帷幕,这是公祭大禹陵典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的首次祭祀活动。该年公祭大禹陵典礼,以“祭祀华夏之祖、弘扬大禹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邀请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大禹后裔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4000多人参加,人数为历年之最。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绍兴市大禹陵景区管理处(绍兴市大禹陵文物保护所)获得“大禹祭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予以公示, 绍兴市大禹陵景区管理处(绍兴市大禹陵文物保护所)因2020年机构改革,绍兴市大禹陵景区管理处(绍兴市大禹陵文物保护所)等5家事业单位合并,设立绍兴市文旅事业服务中心,为做好项目保护传承工作,拟调整保护单位为绍兴大禹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禹祭典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绍兴大禹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浙江省绍兴市传统...
大禹祭典,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市的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28 20:30:20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