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福建省惠安县传统节日民俗《惠安女服饰 》
阿标
2024-03-29 12:35:16
0

惠安女服饰,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惠女服饰,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

基本介绍

2

福建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素以吃苦耐劳、俭朴持家名闻遐迩,更以其奇异的服饰蜚声海内外。她们主要聚居在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山霞、净峰、小岞一带,这里山水秀丽,海阔天空,有“中国八大最美的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有半月湾、西沙湾、青山湾、净峰惠女湾等中国顶级度假胜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赞美道“山石玲珑,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惠安女虽属汉族,但其服饰素以奇特著称,与传统汉族服饰迥然有别。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可以说,惠女服饰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沿衣袖,黄斗笠可顶炎日,花头巾可御风沙,而头巾的花卉图案和颜色,是美的选择,增加了女性的丰采和神韵。最奇特的是惠安女的着装,湖蓝色的斜襟短衫短仅及肚,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黑旷裤则宽大飘逸,裤头只到脐下,和盘托出其稳重,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着装特色,既矛盾又和谐统一,这种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源于她们对周围环境和色彩的感知,是一种体悟四季交替,阴晴风雨变化而脱颖出来的朴实的艺术,人们风趣地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惠女服饰各部分之间在色彩、款式、线条、图案等方面的配合相当协调且恰如其分,既带有传统韵味,又有一定的现代气息。虽历千年略有衍化,却风格依存,独具一格,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是中华民族服饰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为中华民族服饰增添了灿烂光辉。随着闽南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经济发达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等创作,惠女服饰和惠女形象早已走出八闽,蜚声海内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惠女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1

惠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题。其来源有种种传说,仍然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惠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生活、生产劳作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他族群的服饰因素,并与当地的社会习俗和生活、生产需要息息相关的。仔细观察,惠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腰饰,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还有彝族的百褶裙、绣花翘头鞋、帽子、挎包、手镯、手环;壮族、布依族的百褶裙、布依族的袖子、瑶族的纹样等等抖很相似。另外,惠安女的黑纱、头巾还有点像穆斯林的装束,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蕃商云集,其中就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客商,至今,惠安尚存有一个回族乡。逢年过节时,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这类似古代百越族的族徽或图腾,这或许证明了惠安女与百越族也有着某种联系。在惠安女生活的这些地区也曾发现有一些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如在崇武大岞村发现了大岞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石锛、石斧和陶片等古人生产、生活资料。这些文物据考古分析,两千多年前的福建地区主要是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多为闽越人。有人考证认为,惠东人群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对象,惠安女服饰因此在服饰色彩上蝴蝶般的艳丽华贵,集中体现在蝴蝶图形的种种纹样及头饰中的蝴蝶造型等。也有人认为,从少数民族服饰和惠女服饰的比较,惠女服饰的主流是源于南蛮集团的“苗瑶系”。还有学者考证认为,崇武人种有蒙古族血统,所以惠东妇女的服饰颜色有蒙古族喜爱的颜色——绿色、黑色、蓝色,如澄江汉族包头巾等。众说云云,但无论是如何,各民族同属中华大家庭,服饰民俗必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谁先谁后早已分不清了。

关于头饰,有说来源于明代抗倭,包头巾不露面是为了便于战斗,头插铁制的剑形簪钗是用以杀敌和保持名节,穿戴黑黝是便于夜袭敌人等等;也有说来源于唐五代开闽王王审知的妃子黄厥,即惠安籍的“臭头皇后”的装束。关于头巾来历的种种说法,既有史实又有传奇色彩,耐人寻味。最可靠的说法是1958年开始修建惠女水库时,在当时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穿着传统服饰的惠安女不得不学习其他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而且惠东地区临海风大,过去没有植树造林,一起风,天地混沌,飞沙滚滚,打得行人脸上火辣辣,所以,裹头巾以防风沙,因生活和劳作的需要而沿袭了下来。另外,惠安女手臂上所戴的银镯和腰间佩带的银链,相传是母系社会解体时女人被男子所锁铐的象征,据惠女服饰和惠女婚俗考证,惠东地区仍保留有史前时期母系社会的痕迹。关于惠女服饰的衣长仅及脐位,肚皮外露,这里也有个传说: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把上衣裁短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

综上,惠女服饰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可以说是古代闽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服饰民俗产物,是研究闽越文化传承变迁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文化遗产。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非遗 | 福建省惠安县传统...
惠安女服饰,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是...
2024-03-29 12:35:16
非遗 | 福建省莆田市传统...
妈祖祭典,源于宋,后历经元、明、清,不断扩展充实的民俗活动,国家级...
2024-03-28 20:13:07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四川省布拖县传统音乐... 口弦音乐,流行于四川省布拖县、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