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神话,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之一,故事讲述了远古时期天地混沌,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开天辟地,其身形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故事。
2008年6月7日,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联合申报的盘古神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57。
盘古神话虽未见於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所记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古史学者刘起釪在对中国古代开天辟地神话进行考察后,也进一步肯定了《山海经》中烛龙、烛阴的故事是“盘古神话”的原型。根据史料记载,盘古神话在形成与发展上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天辟地
盘古神话始见于唐代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主编《艺文类聚》所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长地九万里。“
第二阶段:躯体生万物
在另一本著作《五运历年记》也有一段关于盘古的记载,此书已失传,清代马驌《绎史》卷一引云:“元气濛鸿,萌芽始兹,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此则神话前半仍为阴阳分天地、孕人,后半部分则描写了盘古躯体化生万物。
第三阶段:完善成型
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古手里又给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故事内容发展为包含劳动开辟天地的观念。
主要内容
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盘古神话群主要包括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及惩恶扬善、恩泽子孙的神话等,内容涉及开天辟地、世界毁灭、滚磨成亲、繁衍人类、体化万物等,反映出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体现了先民的原始宇宙观。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只酣睡了约十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他就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其中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变成以前的样子,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有九万里那么远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血液变成了江河,经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
传说遗址
盘古山位于河南省桐柏、泌阳两县交界,海拔459米。传说此山就是当年的创世大神“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盘古山山势巍峨挺拔、高耸入云,人们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盘古,就在高峰处修建了盘古庙,在庙内塑有盘古像。
盘古祖殿,是祭拜人类始祖盘古的殿宇,位于桐柏县城西南盘古溪上游,规模宏大的圆顶式盘古祖殿依山坐北朝南、殿中安放着巨型盘古铜像。殿前下方、右有伏羲堂,左有女娲堂,堂下是盘古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