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田歌,浙江省嘉善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嘉善县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上,世代相承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当地特有的水乡民歌。嘉善民歌习称“田歌”,它原名“山歌”“田山歌”,据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记载,嘉善田歌系从明代吴歌直接承继而来。嘉善田歌的曲调共有平调、滴落声、急急歌、落秋歌、羊骚头、嗨罗调、埭头歌七种,前三种由一人演唱,后四种由多人演唱。嘉善田歌代表性的作品有《五姑娘》等。
2005年5月,嘉善田歌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县申报的“嘉善田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87。
浙江省嘉善县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上,世代相承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当地特有的水乡民歌。嘉善民歌习称“田歌”,它原名“山歌”“田山歌”,据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记载,嘉善田歌系从明代吴歌直接承继而来。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文艺工作者将这种民歌形式称为“田歌”,由此约定俗成,用为专名。嘉善田歌除在嘉善当地流播外,还传入江苏吴江、上海青浦等毗邻地区,影响广泛。 [1]
20世纪60年代,嘉善田歌进入辉煌时期,韩金梅等文艺工作者在老曲调里填新词,创作了一大批内容新颖的田歌作品。
1977年开始,韩金梅创作了大量的新田歌,从《我们队的大学生回来了》,到《亲亲水乡人》,韩金梅已经写了五六十首田歌。
曲调特征
嘉善田歌的曲调共有平调、滴落声、急急歌、落秋歌、羊骚头、嗨罗调、埭头歌七种。 [1]这七种曲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 [5]这些曲调有一个共同的旋律特点,就是线条曲折较多,起伏较大,音调悠长而明亮。仅有四句的山歌往往要唱三五分钟,如在田头唱长篇,几种曲调轮换,则一个长篇即可演唱三四小时。
演唱形式
嘉善田歌分一人演唱和多人演唱,其中包括“主头”“卖”“细腰”“了稍”“满棚叫”等不同方式的续唱、接唱、齐唱。嘉善田歌采用“接唱”的方式演唱,首先由甲唱第一句“主头”(实词),而后乙接唱“头卖”(虚词),甲再唱第三句“主头”(实词),丙接唱第四句“二卖”(虚词),如此绵延不绝,颇能引人入胜。田歌的演唱场合和人数没有固定限制,一般比较自由,但民间“歌班”按规定却需由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组成,成员分工明确,互不相混。
歌词特征
嘉善田歌以七言四句为基础,多用衬字衬词,由此形成独特的杂言和长言句式,词句中每每出现吴音俚语,尤擅长以谐音双关手法取胜。 [1]歌词多用“吴音俚语,谐音双关”。歌词的这种所谓“吴格”,与明代冯梦龙编的吴地《山歌》有直接传承关系,与《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中的南朝“吴声歌曲”也有明显的血缘关系。
传承价值
“嘉善田歌”是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江南“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田歌风格清亮优美,富有江南水乡韵味,是江南地方文化中具有个性色彩的民歌品种。在古今吴歌文学发展演变、吴歌音乐状况等方面的研究中,嘉善田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证。
传承现状
嘉善田歌演唱者仅有五十多人,且大都年事已高,当地的田歌班也已残缺不全。嘉善田歌的发展传承陷入困境,急需加强保护。
传承人物
顾友珍,女,1937年1月出生,嘉善田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序号:03-0865。 [6]年幼时与妹妹顾秀珍同向务农的母亲学唱田歌。20世纪50年代,参加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演唱《五姑娘》,上海音乐节演唱《黄浦太湖结成亲》。
传承保护
2001年,为了推广田歌和培养新人,嘉善县文联与教育局联合录制100盒新老田歌及伴奏带,分发给全县的中小学。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嘉善县文化馆获得“嘉善田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嘉善田歌”项目保护单位嘉善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