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鄂伦春族赞达仁》
阿标
2024-03-31 16:35:03
0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主要流传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历史悠久,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数量多,内容丰富。演唱方式有对唱、重唱、独唱、合唱等,演唱中常杂以“那依耶”“希那耶”等衬词,听来悠扬婉转,动人心弦。从节拍节奏上看,赞达仁可分为两大体裁类型:一类是山歌类型赞达仁,一类是小调类型赞达仁。其曲调以五声音阶的羽、宫、徵调式为主,字少腔长,节奏自由,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宕,显示出强烈的游猎民族文化特色。鄂伦春族赞达仁的代表作品有《别喝醉了》《我生长在兴安岭上》《打猎送行》《你为什么不爱我》等。

2008年6月7日,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7。

历史渊源

1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瑷辉、嘉阴等县。鄂伦春族民歌称为赞达仁,也称作赞达勒,或柬达伦,鄂伦春语是歌曲、歌谣的意思。鄂伦春民族生存环境几经迁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过着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因而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记载,音乐作品和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多靠口头传讲。 

解放前靠传统原始的游猎生产方式为生。为驱除严寒酷暑和单调寂寞,每到逢年过节、庆典活动时都要点燃篝火,跳舞演唱赞达仁。参加者多为活泼的妇女, 内容也多与妇女们的生活有关,都是边舞边唱。

1953年,鄂伦春族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下山定居,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原始狩猎的生活,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新民歌。其内容主要表达了鄂伦春族人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旋律优美、感情真挚、朴实亲切、生动形象。如民歌《歌唱新生活》,反映了鄂伦春族人过上新生活的喜悦心情。

基本特征

2

音乐类型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歌中有情、词中有意,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六大类:狩猎歌、山歌、酒歌、民俗歌、情歌、新民歌。

狩猎歌

鄂伦春族人在下山定居之前,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每到狩猎旺季,猎民们或单人独行、或结伴同往,纷纷离家去狩猎。狩猎歌是猎民在出猎、打猎途中和打猎归来等场合演唱的民歌,表现了猎人们勇武性格和狩猎生活。如:流行于塔河县十八站民族乡的《打红围》是一首猎民在出猎之前和亲人以对唱形式演唱的狩猎歌。歌中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祝福,丈夫对妻子真挚情感。

情歌

情歌在鄂伦春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有鄂伦春族人对爱情热烈的追求,绵长的柔情,也有对包办婚姻率直的控诉和反抗。如民歌《我不嫁召巴尔图》,又如民歌《探心》,歌中反映出姑娘们在择偶时并不看重物质财富,而是更看重人品。

山歌

山歌是鄂伦春族人在山野劳动生活中怀着对富饶美丽兴安岭风光的热爱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悠长,歌词有一定的即兴性,歌唱方式多为独唱或对唱,体现了鄂伦春族人粗犷豪迈的民族性格。如民歌《我歌唱》,描绘了鄂伦春族人站在高山之巅,放声高歌的情景。

酒歌

酒歌是鄂伦春族人在各种礼仪活动宴饮时演唱的民歌。鄂伦春族人居住的地区属于雪林高寒气候区,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酒是他们生活中作为取暖驱寒的必备物品,因而他们养成了爱喝酒的习俗。鄂伦春族民歌中酒歌的数量较多,真实反映了鄂伦春族人真诚直率的性格。在劝酒歌中主人并不怂恿人们大饮特饮,而是推心置腹地劝人们喝酒要有节制。如民歌《敬酒要诚心》,表达了人们要互相真诚对待彼此。

民俗歌

民俗歌指鄂伦春族在婚、丧、嫁、娶等风俗性活动中演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鄂伦春族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其民歌中的百花园。鄂伦春族人将生活中的各种感受编唱在民俗歌中,作为传统生活中感情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既传承了习俗,又畅抒了鄂伦春族人内心的苦与乐。如民歌《过彩礼》就是反映鄂伦春族婚俗的一首典型的风俗性民歌。

音乐特征

1、音乐调式:赞达仁基本上属于中国的五声音阶所构成的五声调式。以羽调式较常见,还有官、徵、商调式,角调式较少见。六声、七声调式的民歌也有,但其中的4,7只用在经过音上,而且都在弱拍上。 

2、节奏节拍:在赞达仁中,较有规律的节拍节奏较多,节拍有3/8、6/ 8、2/4、4/4等,不规整的节奏也经常见到,但散板不多。只有特殊情感的民歌以自由的散板式节奏来表现。一般来说自由的散板在山歌体赞达仁中较多,山歌体赞达仁中有前短后长的节奏形态,如《生长在兴安岭上》等。

3、曲式结构:鄂伦春族民歌曲调大多数是单乐段,并且多数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构成。单乐段(方整和不方整的)是鄂伦春族民歌的基本形式,结构方法很灵活,某些赞达仁因使用了衬词,致使结构略有变异。如《打猎归来》是单乐段结构,歌曲共两句,每句都由六小节构成,共七段歌词,在第七段歌词处因加入了衬词“这黑”而使第七段的第二句由六小节变成了七小节,致使原来的方整性结构变成了不方整性结构。

4、音乐旋律:鄂伦春族民歌各种旋律手法中较有特征的是,连续或密集的四、五度音程进行(同向或反向)。如:歌曲《生长在兴安岭上》就是连续的四、五度音程进行。另一个特点是四、五度结构,是指前后乐句相距四或五度,并且后乐句是前乐句低四或五度或严格或自由的模仿。如《生长在兴安岭上》 以这种手法为主,兼采用其他手法,构成了各种具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典型乐汇。

歌词特点

赞达仁的歌词有些是即兴编创的,有的仅用“那耶希那耶”等虚词演唱。歌词的形式一般和曲调的形式密切关联,通常是由两句、四句(有时加衬词)构成的一段体(单节或多节)。赞达仁歌词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有比喻手法、夸张手法、设问手法等,并以高山、树木、动物来比兴和喻示人生或人格,这与民族历史,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在鄂伦春民歌中有词句和章节重复的现象,这样可以进行渲染或步步加深所要表现的内容。如:《黄骠马的乳汁》中的歌词:“黄骠马的乳汁哟,洒在高山上,高山上哟,白桦茁壮生长。花斑马的乳汁洒在平川上,平川上哟,柳树旺盛成长…”。

演唱形式

赞达仁的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三种:

1、独唱:独唱是赞达仁较常见的一种演唱形式。独唱一般包括无乐器伴奏的演唱和带乐器伴奏的演唱。鄂伦春族在大森林中狩猎采集时,多采用清唱方式,用歌声表达内心的各种思想和感情。其歌声粗犷豪放,高亢刚健。如《赞达仁》《黄骠马的乳汁》等,带伴奏的赞达仁一般在室内或演出场所内演唱,以新民歌和创作歌曲居多。

2、齐唱:由众人共同演唱的赞达仁,叫齐唱赞达仁。鄂伦春族人在狩猎时期,每逢狩猎者满载猎物回来后,人们为了庆祝自己的劳动成果,到了晚上就围着篝火众人共同唱起赞达仁边歌边舞,表达丰收的喜悦心情。在节日喜庆,聚餐畅饮等活动场合,用这种形式演唱气势宏伟、庄严、情绪热情饱满。

3、对唱:赞达仁有些是用对唱的形式来演唱的,对唱一般是问答式的,歌词大多是即兴的,固定的歌词比较少。歌词内容一般和生产、生活有关。在解放前鄂伦春的男女青年谈恋爱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当众唱情歌是绝对不允许的,唱情歌都是在外面的山里或树林里,有时站在高山上想念一个人的时候就放声唱,对方在路上或河边上走的时候,听到他(她)的声音,这时候他们可以对唱起来。如:甘奎民歌《渡口对唱》就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内容的对唱歌曲。

代表作品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代表作品有《别喝醉了》《我生长在兴安岭上》《打猎送行》《你为什么不爱我》《赞达仁》《黄骠马的乳汁》《出色的歌手》《生长在兴安岭上》《打猎归来》《鄂伦春小唱》《生长在兴安岭上》《渡口对唱》《酒歌》《摇篮曲》《我要嫁给心上人》《送荷包》《等着我》《最深的情意留给你》《小黄马》《鄂呼兰,德呼兰》《自由三十天》《自由三十天》《我不嫁召巴尔图》《敬酒要诚心》《歌唱新生活》等。

传承保护

2

传承价值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世代口口相传弥补了鄂伦春族人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缺憾,它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鄂伦春原始狩猎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为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宗教学、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传承状况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在抢救和保护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由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黑龙江省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制定了申报名录的基本条件,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赞达仁"被列为其中。

鄂伦春族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传统音乐文化的重建,在一些老艺人的带领下,建立了鄂伦春族风情园民间艺术团,每年还在各地举办古伦木沓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展示鄂伦春族"赞达仁"的平台。出现了汉语与鄂伦春语对照演唱,由单一的独唱形式发展到多人演唱,多声部演唱,演唱地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自娱自乐形式转移到了各种大型活动、民族节日和演出中。

传承人物

关金芳,女,鄂伦春族人。201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申报,项目名称: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

保护措施

2006年,关金芳等人在呼玛县政府的扶持下成立"白银纳乡鄂伦舂族民间艺术团",艺术团成立8年以来一直本着弘扬鄂伦春族民族艺术文化的宗旨,利用业余时间讲解并传授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艺术形式。

2008年,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申请了国家数据库专项课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这个系统把鄂伦春族的相关音乐资料整理并建立了音频数据库以供研究和宣传鄂伦春族文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获得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项目保护单位大兴安岭地区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鄂伦春自治旗美术馆)。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内蒙古、黑龙江省...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
2024-03-31 16:41:18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
2024-03-31 16:35:26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主要流传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传...
2024-03-31 16:35:03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扎恩达勒格”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总称。自由舒展的曲调充满...
2024-03-31 13:57:59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鄂温克族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人们即景生情,即兴填词吟唱。牧歌和...
2024-03-31 13:54:37
非遗 | 内蒙古自治区传统...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
2024-03-31 13:39:3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