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历史悠久,多表现历史事件、生产生活状况、民族英雄事迹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等,可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包括牧歌、猎歌、渔歌、祝酒歌、情歌、婚礼歌、放排歌、摇篮曲等形式。歌词种类有歌词和无歌词两种,无歌词的扎恩达勒多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词句中一般只有“那—耶,呢—耶”的衬词。其演唱包括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而以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居多。代表作品有《心上人》《德莫日根》《乌其根乌音》《孤儿苦》等。
2008年6月7日,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8。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尼尔基镇、腾克镇和阿尔拉镇等地。达斡尔扎恩达勒产生于遥远的年代,据史料记载,当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面对大自然,深受感染,为抒发情感、消除疲劳、振作精神而唱出动人的曲调,由此形成达斡尔扎恩达勒。
音乐特征
1、旋律旋法:达斡尔扎恩达勒旋律以级进和小跳为主,多以五声音阶波浪形形式进行,有时有四、五度跳进,较少有大的起伏,曲调自然流畅、平稳。(如《大葱的绿》)
2、节奏节拍:达斡尔扎恩达勒以二拍子、四拍子、六拍子居多,节奏相对规整、对称,少部分歌曲使用变换拍子和混合拍子。在乐句中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结合使用相对较多,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使用也比较多,歌曲中常会出现长音,多用在表现辽阔草原、广阔大地。
3、调式调性:达斡尔扎恩达勒多是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较少。以徵调式居多,再是宫调式和商调式,角调式较少。
4、曲体结构:达斡尔扎恩达勒的曲体结构比较简单,多为单乐段,以对称的两乐句居多。多乐段也基本都是由相同乐句构成。达斡尔族民歌也有一些由非方整性乐段构成,如一些三五句组成的一首歌曲。
演唱形式
达斡尔扎恩达勒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两种,歌词的内容以歌唱劳动生产、生活情趣、爱情婚姻为主,有时可以即兴填词。反映生产劳动的扎恩达勒主要是达斡尔人在野外生产劳动时所唱的歌曲,所以这一类的歌曲在扎恩达勒的歌曲中占多数,如《砍柴的人儿喜洋洋》《采“昆米勒”》《放排歌》等。
1、反映生活:达斡尔扎恩达勒中反映达斡尔族人生活的民歌也有较多,其中有反映旧社会妇女在婆家受欺凌、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民歌,如《登山望娘家》《孤独的鸿雁》《女人好似笼中鸟》等。
2、反映爱情:达斡尔扎恩达勒爱情是个恒久的主题,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在什么样的生产生活环境下,都会有它存在的空间,达斡尔扎恩达勒中反映爱情的民歌也有较多,如《心上人》《想情哥》《我永远不会变心》等。
3、反映英雄与斗争:扎恩达勒达斡尔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达斡尔族人世世代代都和压迫自己的恶势力作斗争,他们反抗地主的压迫、反抗军阀的统治、反抗沙俄的入侵。反映达斡尔族人斗争的扎恩达勒民歌有《绍郎与岱夫》《起义歌》《受苦受难的人》等。
歌词特点
达斡尔扎恩达勒分为无词扎恩达勒和有词扎恩达勒两类。无词的扎恩达勒通常用衬词“讷耶,尼耶”贯穿全曲。有歌词的扎恩达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词曲不变,第二类是即兴填词。
歌词内容大多都是在野外劳动过程中的景象,其中多是描写水、花、草、树、飞禽、走兽的歌。
1、句与句之间的押韵达斡尔族扎恩达勒民歌段与段之间的歌词都是押韵的,如《飞禽的歌》歌词:“杏树发芽好看,天鹅飞起最好看;柳树发芽好看,鸽子飞起来最好看……”第一段第一句开头的歌词是杏树,第二句开头的歌词是天鹅,第二段第一句开头是柳树,第二句的开头是鸽子,天鹅达斡尔语读“telele”,鸽子达斡尔语读“tuteye”,天鹅和鸽子在达斡尔语中都是拼音“t”开头,所以在达斡尔语中两段歌词是押韵的。此民歌为八段,每一段都是描写一种树和一种飞禽,其中每段飞禽的达斡尔语发音都是押韵的。
2、描写大自然的景色由于达斡尔族祖先是生活在山里靠山与水吃饭的,所以达斡尔族扎恩达勒民歌是离不开大自然的,如扎恩达勒民歌《春天来了》《采菜歌》《嫩江好春光》等。
代表作品
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代表作品有《心上人》《德莫日根》《乌其根乌音》《孤儿苦》《砍柴的人儿喜洋洋》《采“昆米勒”》《放排歌》《登山望娘家》《孤独的鸿雁》《女人好似笼中鸟》《想情哥》《我永远不会变心》《何日我们才能见面》《忠实的心呐想念你》《怎能比得上你》《等你来》《宝贝儿子》《春回大地》《迎面吹来的风》《成亲的话记心上》《阿拉腾彩花》《问答歌》《朋友你从哪里来》等。
传承价值
由于达斡尔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口耳相传就成为主要的传递和延续方式,扎恩达勒文化传承人犹如一座储藏丰富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达斡尔扎恩达勒是古老达斡尔民间音乐的遗存,在达斡尔族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文化、地方风俗等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达斡尔扎恩达勒不仅是达斡尔族一种歌唱形式,更是继承、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抹黑节“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让更多人去了解、研究、保护达斡尔扎恩达勒,进而让更多人认识达斡尔族,探究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历史根源等。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达斡尔扎恩达勒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人们对现存的民间艺术态度冷漠,导致达斡尔扎恩达勒后继无人。由于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达斡尔族聚居地的达斡尔人母语掌握比例日趋降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斡尔扎恩达勒的传承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因此与母语传承一样掌握达斡尔扎恩达勒演唱技巧的人也越来越少。达斡尔扎恩达勒的保护、传承面临诸多难题,濒危现状亟待解决。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获得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项目保护单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