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广东省乳源瑶族传统音乐《瑶族民歌》
阿标
2024-03-31 16:58:55
0

瑶族民歌,又名乳源过山瑶,瑶语称“赛花柄”,有“赛过花朵的语言”之意,是流传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勉语系瑶族群众中独特的山歌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瑶族民歌大约形成于500年前,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流行于乳源瑶族各个山寨之间,是当地少男、少女成长的必修课程。瑶族民歌大体可分为念歌、呕歌两种。念歌以传授和背颂歌词为主,是为呕歌演唱打基础;呕歌也称喊歌,主要是对远处大喊唱呜,起音、唱鸣大部分都用高八度音完成。乳源瑶歌的歌词分两大类,古典歌词与现代生活歌词。

2014年11月11日,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申报的瑶族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10)。

历史渊源

2

根据口传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瑶族民歌由盘安衫、邓法迎、赵俊一郎、赵松二郎、赵应三郎五位祖先创世并传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时人稀路少,交通不便,信息很难传送,古瑶人只好用山歌形式,山对山大喊,一山传一山。为便于准确无误地传递重要信息,便把语音拉长,久而久之,瑶族民歌便形成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文化特征

3

演唱形式

瑶族民歌的山歌是用呐喊形式,音高、音长、音大、声清是其特征。音高是指以高八度音阶为主调演唱;音长指起声、重点及收尾处用长音作装饰反复演唱;音大则是形容演唱时为了传播得远,必须用比平常喊话大几倍的大音量演唱,要做到音圆尖,传播远,近处听了不刺耳,远处听得清楚;声清则指每句、每字都有明显的落处,伴奏、唱词一气呵成,虽然是清唱,但给人以有音乐伴奏的感觉。

民歌分类

歌大体可分为念歌、呕歌两种。念歌以传授和背颂歌词为主,是为呕歌演唱打基础;呕歌也称喊歌,主要是对远处大喊唱呜,起音、唱鸣大部分都用高八度音完成。乳源瑶歌的歌词分两大类,古典歌词与现代生活歌词。古典歌词主要用于祭祖或《拜盘王》时使用,或作为现代散歌的“歌引”之用,现存《大歌书》中有用汉字记载的古典歌词2000多首,以五字、七句诗体为主。现代散歌是即兴作词、即兴演唱,多为描写生活的山歌。

民歌特点

瑶族民歌没有曲谱、没有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和“哦、尔、乌、黑、喝、衣”六个小修饰音阶组成,故每个歌手演唱时有各自的区别。由于没有乐谱,要准确表达歌词内容,需长时间的训练,因此乳源瑶歌要依次学习四大修饰音阶发音、六个小修饰音阶,并将小修饰音阶掺插在修饰音阶中,进而把歌词内容安排到每个音阶,使音、词溶为一体,达到和谐完美动听。

传承保护

1

传承价值

乳源瑶歌的歌词中蕴含了大量瑶族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自古以来唱瑶歌就是瑶族启发教化后人的工具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瑶族逐渐从大山迁往平原生活,瑶族汉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年轻一辈已不教瑶语给下一代,更别说瑶歌了;而乳源瑶歌与生活中的瑶语有明显区别,包含不少古瑶语,年轻人很多已经听不懂,《十二保山》《千年歌堂》《过番书》等瑶歌已无人会唱,现在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遗存瑶歌基本的唱法,如不尽快抢救保护,乳源瑶歌将有消亡的危险。

传承人物

赵新容,女,瑶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瑶族民歌。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馆、乳源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瑶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瑶族民歌”项目保护单位乳源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乳源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广东省乳源瑶族传...
瑶族民歌,又名乳源过山瑶,瑶语称“赛花柄”,有“赛过花朵的语言”之...
2024-03-31 16:58:55
非遗 | 广东省惠州市传统...
惠东渔歌俗称“后船歌”、“鲘船歌”或“城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
2024-03-30 22:06:58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