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三弦书》
阿标
2024-03-12 22:56:24
0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河南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传统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为本地四大曲种之一。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使这一说唱艺术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广泛的流传,南阳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的"曲艺之乡",南阳曲艺闻名全国。南阳曲艺的主要曲种有大调曲子、三弦书等。三弦书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

2008年6月7日,三弦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1

《沁州志》载: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改威胜军治为沁州城。明洪武元年(1368),沁州辖沁县、武乡、沁源三县。因三个县的盲艺人都说一个调子,而盲艺人又归“三皇会”领导,盲艺人说唱书段以三弦为主要乐器,行书时又叫“老州会”,三弦书亦名“老州调”由此而来。

据艺人韩荣先(1918-1980)、魏德胜(1895-1962)、张国珍(1911-1985)回忆,沁州盲艺人组织“三皇会”成立于清顺治十年(1965年),因此可以认定至迟在明末清初,三弦书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了。会中说书人均为盲人,老百姓又叫他们为“暗子队”。因盲艺人除说书外还兼“ト卦”,所以老百姓又称他们为“先生”。“老州会”每年五月初五举行例会,敬奉“三皇爷”。据近代盲艺人回忆,清代中叶老州会分三会,即“北会”、“南会”和“新成会”。由于日本侵略者入侵,新成会和南会在1938年以后、北会在1940年以后都再没有活动。

2

三弦书的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种典型的传统说唱艺术,曾一度统治了南阳曲坛,一百多年传演不衰。现存曲目共有400多篇,包括段子200多个,书帽100多个和中长篇大书36部,其文学和音乐的艺术水平都很高。

相关内容

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三弦书》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河南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传统说唱...
2024-03-12 22:56:24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浙江传统舞蹈《龙舞(...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距现代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长兴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