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是由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北方地方曲种之一。
莺歌柳书演出形式古朴,多为一弹一唱的双档。曲词题材广泛,曲目丰富,方言特征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品既文雅规整,又俚俗浅近。代表曲目有《许仙救湖》《关公辞曹》《龙凤镯》《汗衫记》《杨宗保下山》等。
莺歌柳书主要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菏泽市申报的“莺歌柳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65。
莺歌柳书由明代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名闻鲁豫,表明这一曲艺样式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清末民初,莺歌柳书与渔鼓腔相结合,又进一步衍生出“坠子书”。
据记载,莺歌柳书的历史至少有200年。莺歌柳书虽历史较为悠久,但流传范围并不广。山东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曹县仲堤圈的张瞎子。莺歌柳书的兴盛时期,就是张瞎子活跃的时代。张瞎子的传人是曹县的张保亮,再传弟子是曹县郑庄郑玉昆和定陶的曹志田。郑玉昆晚年将技艺倾囊传授给曹县的郑文祥和菏泽的高志军。
莺歌柳书充分反映了山东、河南交界地带的风土民情和地域特点,在民间艺术、北方方言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莺歌柳书与柳子戏、地方小曲等关系密切,具有多种研究价值。它直接促生了坠子书,对坠子书的音乐、曲目、演出形式、风格特点都有着重要影响。
莺歌柳书是北方地方曲种之一。清中后期在鲁、豫、皖、苏交界地区颇有影响。但在民国初年,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基本绝响,仅有菏泽地区遗有鸿泥一爪,被称之为曲艺“活化石”。
上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瓷板画》
下一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三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