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布洛陀》
阿标
2024-03-14 11:42:48
0

1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古老的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民族开天辟地、无所不能的创世始祖。据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记述,布洛陀是壮族的“祖公”,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文化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内涵包括壮语、麽教、稻作文化、壮族干栏、壮族传统服饰、壮族民间祭祀、壮族传统婚俗、壮族民间故事、壮族山歌、壮族铜鼓、壮锦、壮族传统节日等等。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2。

历史渊源

2

从史诗这种艺术形式发展演变的规律推断,壮族先民巾最早流传的布洛陀神话,应该是散文体,后来,为了便于传唱和记忆,出现了诗歌体的布洛陀神话传说,发展成了今天的布洛陀史诗。作为神话传说,《布洛陀》包括了宇宙形成、人类诞生、文化起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是壮族先民历史的影子,也是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其诞生的时间很早,至迟不会晚于原始氏族社会后期。作为布洛陀史诗,同其他民族的史诗一样,在传承过程中,加进了很多新的内容,形成了今天的体系。

据专家考证,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布洛陀史诗只是口头传唱,大约在明代,开始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长达万行,分四个部分,共十九章:第一部分是开头歌,分为礼歌、问答歌、石蛋歌;第二部分是创造歌,分为初造天地、造人、造太阳、造火、造谷米、造牛;第二部分是治理歌,分为再造天地、分姓氏;第四部分是嘱咐歌,整部史诗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构思别致,充满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强烈的浪漫色彩,它以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农作物的栽培、牲畜的饲养,以及远古先民的生产,歌颂作为壮族始祖布洛陀创世的仁功伟绩。

演唱方式

3

作为壮族一部古老而义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布洛陀史诗主要流传于广弭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及左江流域的广大壮族地区,云贵南、北盘江流域的壮语和布依语地区亦有流传。除一般的口头流传(一般的口头传唱内容多不完整),许多地方都有手抄本,且多为巫师或道公保存。

平时在民间,一般是逢全寨或全族性的喜庆,或者重大节日才开唱,还必须唱全诗,而且要请最高明的巫师或歌手来唱。在举行这项活动的时候,每个人都务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和无比虔诚的心情来参加。演唱者必须事前认真做好准备,不仅要再了温习诗的内容,而且要戒嘴(不吃狗肉和牛肉),修身(洗浴后无房事)七天,可见其要求之严。凡能从头至尾喃唱,一句不漏、一字不差者,便被誉为“歌王”而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夸奖。据说过去曾有人用一头牛作为学费,翻山过岭去向负有盛名的歌王投师,请他传教“布洛陀”。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4

《布洛陀》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布洛陀创造天地、创造人类、创造世间万物、创造土皇帝、创造文字历书和创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从中反映出了人类从最开始的蒙昧时代走向了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各个部落的社会生活情况,这对历史学、文学、宗教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除此之外,《布洛陀》的创世神话在内容上还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了一代代人民的不断加工和丰富,艺术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布洛陀不仅仅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认识历史、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因此,《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可以说是壮族先民的一部原生形态的百科全书,其中里面保存着壮族先民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环境的幼稚认识,保存着壮族先民和自然界作斗争的历史,凝聚着壮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所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

保护措施

5

在广西学术界当中,布洛陀最初是作为民间故事传说整理发表的。1958年,《壮族文学史》编写组收集到民间故事“陆陀公公”。1964年,由覃建真收集整理的《通天晓的故事》在《民间文学》上发表。1977年,覃承勤等收集整理了《布洛陀史诗》(油印本)。1986年,出版了欧阳若修等编著的《壮族文学史》,其中对“布洛陀”作了详细介绍和评价。1982年,农冠品、曹廷伟编的《壮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收入了20世纪60年代初由覃建才收集的神话《保洛陀》。同年,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的《广西民间文学丛刊》(第五集)刊登20世纪80年代搜集到的《布碌陀》神话;云南省文山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也刊登了当地流传的《布洛陀的传说》。

对于《布洛陀经诗》的整理和研究,系从1986年开始。1978年,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采风中收集到招谷魂、招牛魂唱本,1980年又收集到两个内容比较完整的唱本。1986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确定《布洛陀经诗》为广西民族古籍整理重要项目,并上报列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要项目。经过广泛的收集,得到《布洛陀经诗》手抄本22本,译出8万多行,经过壮族古文字、民族历史、宗教、民间文学、壮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4年的努力,整理了120万字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初步展示了布洛陀文化的风貌。

1991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组织编纂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2000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壮第一章绪论学丛书》编纂项目。为了让世人更全面了解布洛陀文化,并为壮学研究提供丰富而扎实的基础资料,广西壮学丛书编委会将《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列入项目计划,并作为重点课题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攻关,书稿已经全面完成,全书共8卷500多万字,收入不同地区29个版本的手抄本《麽经布洛陀》,通过影印直译供人们欣赏和研究。2003年,《壮学丛学》编委会组织编纂出版了辑选壮族民间宗教麽经抄本29种、原诗47500行、500万字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8卷本,为布洛陀文化研究提供了扎实而丰富的基础材料。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田阳县文化馆获得“布洛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布洛陀”项目评估合格,百色市田阳区文化馆获得“布洛陀”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内容

非遗 | 山西省万荣县民间...
笑话(万荣笑话),山西省万荣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24-03-30 17:21:51
非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柯尔克孜族的“约隆歌”是在帕米尔地区生活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流传的民...
2024-03-30 17:19:49
非遗 | 广西壮族民间文学...
壮族嘹歌发展到当下已有2000年的传承历史,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每一...
2024-03-30 17:16:49
非遗 | 广东省雷州市民间...
雷州歌,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市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
2024-03-30 17:13:33
非遗 | 湖南省龙山县民间...
土家族梯玛歌,湖南省龙山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
2024-03-30 17:10:49
非遗 | 安徽省桐城市民间...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2024-03-30 17:07:15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音乐非遗文化《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
锣鼓书 | 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 锣鼓书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
非遗 | 四川省梓潼县传统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是四川省梓潼县的传统宗教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它因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谈演《文昌...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