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汉族音乐,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进入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
代表性曲目有《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柳浪闻莺》《月圆曲》《醉翁捞月》《旱天雷》《赛龙夺锦》《步步高》《倒垂帘》《娱乐升平》《雨打芭蕉》《双凤朝阳》《杨翠喜》《双声恨》《春郊试马》《山乡春早》等。
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49。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步步高》、《平湖秋月》、《娱乐升平》、《赛龙夺锦》等。其乐队有多种组合,最典型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五架头”(又称“硬弓组合”,即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和“三架头”(粤胡、扬琴、秦琴),各种丝竹乐器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全面展示了丝竹音乐的精微和华美。
20世纪20-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创制了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后又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此为“三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进一步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定型,这一时期的代表曲目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风》《焦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自20世纪20年代初到1949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其中约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世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等。
传承价值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评论家刘月宁认为:“广东音乐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为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乐种,除其具有优越的历史、地理、经济条件外陀自身所独有的特性——即音乐风格的开放性、放射性、兼容性以及善变性,使其超脱于一般民间音乐的或过于典雅或过于粗犷,或过于呆板的局限,形成了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的气质,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获得迅速传播。”
传承现状
广东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广东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致使广东音乐走向低潮。沙湾广东民间乐社也随之步入低谷,广东音乐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这种状况在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沙湾至今不但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且情势越来越严重。
传承人物
刘英翘,男,汉族,2018年5月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广东省台山市申报。
陈哲深,男,汉族,1938年5月出生,广东台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台山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7年4月28日,台山少儿广东音乐团成立暨开班仪式在市文广新局举行,旨在寻找广东音乐传承人,培养更多的广东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才。
2019年7月8日,台山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大学生党建和艺术实践基地(广东台山)签约挂牌仪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东省台山市文化馆、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获得“广东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东音乐项目保护单位广东音乐曲艺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台山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枝江民间吹打乐》
下一篇:音乐非遗文化《接龙吹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