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近三十个县市的传统鼓吹乐品种,当地民间俗称"音乐会"。
2006年,冀中笙管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一线以北近三十个县市的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笙管和奏,故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类乐器外,另有云锣、笛及击奏类乐器鼓、铙、钹、铛铛等。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笙管乐"的主要组成部分。"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各地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祭祀、礼仪、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传承。
冀中管乐原有"北乐会"、 "南乐会"两种演奏形式。"北乐全"乐队编制八至十人,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细,音量较小,发音柔和,演奏风格古朴端庄,速度缓慢,比较典雅。"南乐会"乐队编制往往在十人以上,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粗,除一支管子为主管外,还配有多支付管,因此,吹奏起来,声音洪亮,旋律多变化,演奏风格活泼风趣,速度较快,比较热烈。近几十年来,"南乐会"逐少盛行,广为流传,成为冀中管乐的代表。
霸州胜芳镇南音乐会于清末开始兼收高腔、昆曲,成为镇内"两下锅"的最大音乐社团。新中国成立后昆曲逐渐淡出,但至今乐手们仍能吹奏昆腔。在当地众多音乐会中,幡旗、角灯、鼓架、茶挑等构成的宏大阵形成为镇南音乐会的特色。胜芳镇南音乐会的演出仪式、阵形及具有独特风格的相关器物都是佛教音乐在民间的真实遗存,也是认识研究古典佛教音乐及当地民俗民风的重要资料。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冀中笙管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屈家“”营音乐会、小冯村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正面临着传承的巨大困难,只有加大保护力度,才可能传承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上党八音会》
下一篇:音乐非遗文化《屈家营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