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洛音乐会是流传行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南高洛村和北高洛村的一种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属于冀中笙管乐范畴,是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地方民间器乐演奏花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 其中尤以“南高洛音乐会”(简称“南乐会”)名播四方。南高洛音乐会,亦称后山古乐会,属于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重点项目后山文化的一部分。列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高洛音乐会保护单位为涞水县文化馆。
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通过对中国100多个音乐会进行调查发现,南高洛音乐是这种音乐的代表,绝无仅有,独此一家。南高洛古乐实际上继承了中国音乐最古老、最传统的演奏形式。它始于汉代宫廷鼓吹乐种,保留的演奏形式最全,填补了中国音乐史的空白。
“涞水高洛音乐”是一个传承很久的民间乐种。高洛音乐会有一条“不准增加新曲目,不准增加乐器种类,不准改变演奏方式,严格按老艺人传下来的规矩进行演奏(表演),不准走样”的会规,因此,尽管经过了很长的时间,高洛音乐会仍保留着“奏、打、舞、唱”的遗风。
经鉴定,高洛音乐属于古代祭祖(轩辕皇帝)和宫廷“鼓吹乐”遗存的活化石。南高洛音乐会的古曲数量没有明确记载,遗存72首,其中能演奏的66首,有乐谱但已不能演奏的6首,其乐谱介于唐代燕乐半字谱和近代工尺谱之间,只能口授不能笔记,笔记只能传其骨不能传其肉,更难以传其神。其所使用的乐器多为半调,委托由涞水县洛平村依乐谱订身打造。
1949年前,涞水高洛音乐会主要是为易县后山后土黄帝庙的祭祀和民间丧葬仪式服务,同时也为求雨、迎喜神、祈福、祈祥、祈平安、净宅、消灾、除厄、求五谷丰登、求六畜兴旺等民俗活动服务。1949年后,它主要用于民间的丧葬仪式及春节祭神仪式,节假日期间也自娱互娱演出。
涞水高洛音乐会以涞水、易县所在的“后土文化圈”为中心,呈辐射状向京南保北延伸,越是靠近中心,这种花会就越多。据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统计,当时涞水县有47个音乐会在活动,高洛村音乐会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由于涞水县政府和南高洛村重视加强对南高洛古乐的传承、整理、保护,积极发展古乐传人,并以其为品牌参与乡村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人们喜闻乐见,为此,该传统古乐形式得到较好的保留,在海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曾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89位专家学者闻讯前来该村进行考察。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300多位国内专家和音乐界人士也先后到南高洛采风。英国学者钟思第自1989年至2003年,连续14年深入南高洛考察采风,拍摄录制了大量光盘、录像带、照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音乐发展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钟思第对南高洛古乐的评价在国际音乐界引起巨大反响。2008年,高洛音乐会的会员蔡玉润,被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屈家营音乐会》
下一篇:音乐非遗文化《高桥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