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遗文化《上党八音会》
阿标
2024-03-17 13:59:16
0

1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因演出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脱胎于宫廷、庙堂、戏曲音乐和民歌小调,主要在古庙会、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出,演出时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声情并茂,高亢悲壮;歌戏互补,荡气回肠,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晋城市申报的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58。

历史渊源

2

上党八音会究竟产生于何年代,现无具体文字记载。虽然从长治出土的一些文物表明在很早就有了一些基本乐器,比如1955年长治分水岭出土的战国时代编钟、编馨及潞城市潞河战国墓出土的甬钟、石馨,《襄垣县志》也记载,唐代礼乐“御用六十七事,民间三十七事分别去取”;“祭祀神圣”“迎春”“秋祭”“庙会”“求雨”“庆丰”“婚丧嫁娶”等均有音乐活动,但并不能证明这就是如今的上党八音会的源头滥觞。根据各方面的研究表明,上党八音会大致形成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上党地区的音乐活动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初具规模,并已广泛地应用于民间各种场合。明代中晚期,民间已经传有各种曲谱,乐户也活跃起来,随着唢呐等乐器的普遍应用,成为八音会的主奏乐器,使该乐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1949年后,山西省晋城市所辖境内上党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

“文革”时期,上党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

1980年后,上党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

2006年,上党八音会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以来,上党八音会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天安门广场文艺汇演,应国家文化部邀请进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演出。

传承保护

3

传承价值

上党八音会源于汉代的“鼓吹”乐,脱胎于唐宋乐舞和宋金元戏曲,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门古老的音乐艺术,曾对其他音乐艺术的发展和形成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有着积极的作用。

上党八音会演奏时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气磅礴,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丰富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是珍稀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承状况

上党八音会扎根于山西省晋城市的城区、泽州、高平、陵川、阳城、沁水六县(市,区),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以自娱为目的的乐社组织活动。由于太行地区山高沟深,交通信息闭塞,长期以来,上党八音会只能在本土地面上自生自长;其次,一些老艺人有的因年事高逐步退出艺术舞台,有的相继去世,很多有价值的技艺失传或流逝,后继无人,队伍出现断层。另外,上党八音会以民间组织为主,没有形成文化品牌,没有走向市场,同时受架子鼓、电声乐器和流行歌曲的冲击,使上党八音会面临多方面的濒危状况,发掘、拯救、保护上党八音会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传承人物

黄一宝,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人。黄一宝师从大阳镇有名的“东盛昌”乐户的第六代传人薛银旺,14岁时学会拉板胡,并掌握了鼻吹、口琴子、唢呐吹奏和真假嗓音碗子咔戏等演奏技巧,成长为“东盛昌”乐户第七代传人。黄一宝挖掘、整理和研究上党八音会,完善上党八音会传统民间曲牌,组建大阳八音会艺术团,一边演出一边培训人员。2009年5月,黄一宝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8年2月,山西省晋城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举办第六届“上党八音会擂台赛”。

2019年11月12日,晋城市群众艺术馆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党八音会的保护单位。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上党八音会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晋城市文化馆(晋城市书画院、晋城市美术馆)。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相关内容

音乐非遗文化《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2024-03-17 13:59:16
音乐非遗文化《金桥吹打》
金桥吹打是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的民间音乐,属于吹打乐种。有喜庆类、生...
2024-03-17 13:38:00
音乐非遗文化《枝江民间吹打...
枝江民间吹打乐起源于东汉,形成并流传于隋唐时期。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
2024-03-17 13:25:23
音乐非遗文化《哈尼族多声部...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
2024-03-16 22:51:04
音乐非遗文化《藏族拉伊》
藏族拉伊是拉卜楞藏族民间音乐中的一支奇葩,其感情奔放,唱词质朴热烈...
2024-03-16 22:41:59
音乐非遗文化《中山咸水歌》
中山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音...
2024-03-16 20:50:03

热门资讯

非遗 | 山西大同传统戏剧《雁... 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
非遗 | 河北省永年县传统武术...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
非遗 | 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
非遗 | 山东省烟台市传统曲艺...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盲人调,广泛流...
非遗 | 四川省甘孜藏族传统音...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族区域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
非遗 | 四川省九寨沟县传统音...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四川省九寨沟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
非遗 | 上海市松江区传统音乐... 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
非遗 |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信阳民歌经...
非遗 | 广东传统舞蹈《狮舞(... 狮舞(广东醒狮),流行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舞蹈,为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申报的国家级...
非遗 | 安徽省六安市传统音乐... 大别山民歌,流行于安徽省六安市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安徽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