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71。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南音起源于何时,文献资料没有明确记载。民间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唐代大曲中的“破”“遍”等宫廷音乐传入福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发展而来;有说是唐代末年闽王王审知兄弟入福建时带来。专家学者则从南音的曲牌、乐器和术语等资料进行考证,一般认为,南音大约形成于宋,发展在明清时期。
南音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音乐有一定关系。南音中保留了与唐以前同名曲牌,有【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汉宫秋】【阳关曲】等。南音与唐代大曲的同名曲牌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宋代,随着宗室南移,泉州作为陪都,商业经济繁荣,同时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交流和发展。据记载,当时泉州的乐户人册人数有千余家,每家三五人不等,盛况可见一斑。宋元以来,在浙江、福建流行的南戏对南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南音中保留了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等剧目。
南音在明代已成型。明万历年间坊间木刻刊本《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霞漳洪秩衡梓行)、《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景宸氏刊刻)、《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海澄人李碧峰、陈我含刊行)共刊了南音清唱散曲二百五十九首。明代嘉靖,惠安崇武人郑佑晚年编纂整理了一本《南音曲集》。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泉州沿海的深沪(今晋江市深沪镇)有“深沪南音班社”,德化有“德化东里弦管”南音班社。
清代,南音在进一步发展,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南音曲目以描写男女爱情和历史故事的题材为主,这一时期出现了讽刺社会不良现象、封建制度,歌颂妇女勤劳、家庭和睦为题材的曲目,有《一司公》《赌博歌》《伶俐姿娘》等。清代,南曲馆林立,闽南一带千家万户丝竹管弦,盛况空前。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陈佛赐开设了鹿港“雅正斋”,是台湾最早的弦管社团。与之后的“大雅斋”“崇正声”“雅颂声”“聚英社”合称为鹿港五大南音管阁。清代,出名的南曲馆还有泉州的灵裳阁、回风阁、升平奏三大南音班社,晋江的金兰社、御宾社、御鸣社,安海的雅尚轩,厦门的安同阁、金华阁、集源唐、锦华阁、集安堂等。清代的文人学士对南音进行了整理,林祥玉先生的《南乐指谱》四卷,收三十六套指套、十三套大谱、四套外谱。林霁秋的《泉南指谱重编》和《南音精选》。《泉南指谱重编》收四十五套指套,十三套大谱,共六册;《南音精选》共十三集,散曲十集三百四十阙,套曲二集九阙,过曲一集四十八阙。
民国二十六年(1937),纪经亩、吴深根、洪金水、许启章、林添丁、陈春盛等成立了“南乐研究会”,传徒授艺。抗日战争时期,南音创作了《炮中火》《活捉汉奸黄顺》等抗日题材的作品,宣传抗日。
20世纪40年代之前,泉州称南音为“南曲”,至今“南曲”和“南音”通用;由于南音乐队编制中有管乐和弦乐两大类乐器,因此,闽南老一辈艺人有称南音为“弦管”;厦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多称为“南乐”;南音爱好者互称对方为“弦友”。
新中国成立后,南音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新成立的“泉州南音研究社”,收集整理南音资料,开办南音培训班,举办南音演唱活动。
1950年,成立了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下设“集安”“锦华”“金华”等九个分会。
1953年,漳州成立南乐研究会,厦门也有“厦门金风南乐团”。泉州各级文化机构组织成立班社和研究小组,继承、挖掘传统曲目,并新创作了《绣花灯》《 封建制度无合理》《海防前线建筑工人》《江姐》《红军过草原》《长征》《筑路光荣》 《海峡情》《迎龙小唱》《 泉州古城颂》,涌现了何天锡、陈天波、林文淑、吴瑞德、吴造、杨双英、马香缎、陈玉秀、洪金水、许启章、林添丁、陈春盛、白丽华、林玉燕等一批出名的演员。
1956 年,福建省组织的南音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中由纪经亩编曲《北国风光》《 迎龙小唱》,参加了中南海怀仁堂的汇报演出。
1960年, 泉州市民间乐团成立,致力于南音指谱的挖掘、整理和校订,以及培养人才。文革” 期间,南音的专业团体被解散。
重要活动
1978 年,香港东方唱片公司到漳州录制了《一心亏伊》等。
1981年,南音弦友们与香港体育会南乐组、菲律宾南乐崇德社切磋交流。
1983年,厦门市南乐团应邀赴香港演出。
1984 年,新加坡湘灵南乐社来福建访问演出。
1985 年,福建南音团应邀赴菲律宾参加“菲华国风郎君社”活动;1985年,福建的“中国南音艺术团”赴东京参加“亚洲民族艺术节”。
2019年11月20日,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开幕,南音是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核心项目之一。11月21日,海内外弦友于泉州南音艺苑举行祭祀郎君仪式。
2019年12月14日,《春晓·王大浩从艺四十周年师生洞箫专场音乐会》于福建泉州大剧院音乐厅举办。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
上一篇:音乐非遗文化《刀郎木卡姆》
下一篇:非遗文化《泉州北管音乐》